綻放大愛光明

  

◎證嚴上人開示◎

  

敞開「愛心之門」

 

「學佛,若不認真攝受、修持,只是原地 

踏步。能夠深心、虔誠修持佛法,心靈浸 

潤法水,己心即能與佛心會合。」

  

晨語時間,上人教眾堅定心志、恆常精 

進,為眾生付出無所求,則分分秒秒皆能 

累積福慧。

  

廈門慈濟人每月定期關懷照顧戶,其中二 

十多歲的玲玲智能障礙,同住的父親、伯 

父也有輕度智障與精神疾病,故住家髒亂 

不堪。慈濟志工一年多來用心與這家人互 

動,送來便盆椅教導玲玲自行如廁,也帶 

動家人打掃,協助改善居家衛生。

  

「人間菩薩發揮耐心、愛心,長時間陪伴 

集貧、病、殘等多重苦難於一身的人們, 

終能以慈暉照耀苦難地,讓黑暗的人生顯 

現大愛光明。」早會時間,上人以此教 

眾,只要以愛膚慰,就能為眾生打開心 

門,讓寒凍的心地感受溫暖。

  

「人生有愛最幸福,有愛的人生最平安、 

美好。要時時敞開愛心之門,讓心中充滿 

愛的明亮光輝。」

  

接引「大孝善行」

  

臺南慈濟志工楊麗真經常邀約父母參加慈 

濟活動,八十多歲的父親楊必卿前年觀賞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後,深受感動,開 

始參加社區讀書會,兩年多來未曾缺席, 

今年投入慈誠培訓。

  

上人欣言,行菩薩道度眾生,首先要度最 

親近的家人。「接引父母同行菩薩道,是 

回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記載,佛陀向路邊 

白骨頂禮,表示歷經長久輪迴,世間眾生 

都有可能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子女; 

無論彼此之間是好因緣或惡因緣,都隨著 

過去造作的業力而上演一齣齣人間悲喜 

劇。

  

上人引以教導:「為人父母者,應作孩子 

的模範,以身作則教育子女養成好品德。 

為人子女者,要將父母給予的身體用來利 

益社會人群,不只自己行善,也接引父母 

同行菩薩道;如此就是大孝善行。」

  

靜思「淨如琉璃」

  

二O一一年泰國水患,皇家海軍醫院皮優 

洛將軍以其創立的「琉璃光基金會」,協 

助慈濟申請賑災物資免稅通關;感於慈濟 

大愛精神,之後特別來臺皈依上人,法號 

濟承。

  

今日,濟承師兄伉儷入精舍,向上人表達 

將耕耘二十多年的基金會更名為「靜思琉 

璃光」,希望捐贈給慈濟。上人肯定濟承 

師兄對佛法的護持和信仰之心,清澈如琉 

璃;亦說明靜思精舍「自力更生」的一貫 

原則。

  

慈濟成立之初,上人與幾位出家弟子借住 

在普明寺裏,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的精神克勤、克儉生活,且克服萬難展開 

慈善工作。而今,精舍已有兩百多位常住 

眾,「自力更生」的原則不變,大眾日日 

辛勤勞作自給自足生活,也供應每一位慈 

濟人返回精舍的食宿用度。

  

上人言,「僧」是三寶之一,「僧格」清 

淨崇高,讓佛教徒發自內心崇敬,所以慈 

濟人敬重僧寶,但亦須尊重精舍常住眾自 

力更生的堅持。「『靜思』與『慈濟』的 

財務系統各自獨立,然而『靜思』可以作 

為『慈濟』的靠山,因為精舍是全球慈濟 

人的家。」

  

二十多年前決定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有 

日本企業家表達捐贈兩億美金的意願,上 

人予以婉拒。上人說明,此是出於「為佛 

教,為眾生」的堅持——要由臺灣民眾點 

點滴滴累積愛心,共同成就這一所搶救生 

命的醫院。

  

「同理,若泰國慈濟人有心建設靜思堂, 

也要就地取材,讓在地民眾以歡喜心護 

持。」上人期許泰國慈濟人相互感恩、合 

和互協、大愛無私,才能真正達致「福慧 

平行」。

  

感受「慈濟特色」

  

與大陸訪客談話,上人表示,人與人之間 

互助,不只受助者離苦得樂,助人者也會 

因知足而快樂。

  

「現代人心不滿足,所追所求永無止境, 

所以不快樂。許多擁有大事業者走入慈濟 

後,感受到助人的歡喜比賺大錢更快樂; 

還有許多人家境普通,但投入慈濟看到人 

間苦相,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自然懂得感恩,並且珍惜能夠付出助人的 

機會。」

  

上人再言,有些人過去手心向上接受幫 

助,但在慈濟人的關懷下漸漸自立,更進 

一步去幫助比自己更貧苦的人——不只知 

足、感恩,更樂於付出。

  

「在慈濟大家庭裏,人人提起感恩、尊 

重、愛,平等互動,所以快樂而和睦,看 

不出哪一個人家境富有、哪一個人家境貧 

苦。人人快樂,人人感恩、尊重、愛,就 

是慈濟的特色。」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