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進程

 

◎撰文‧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人生如此,幕起幕落,樂音響起,或是開始, 

或是結束,但為相續,如如而往,生生不息。

  

孔老夫子說起自家的生命歷程,「吾十有五而 

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著名心理學家、忘年交的老友李紹崑教授說,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的發展心理學家,而且講的 

是文化心理的發展,是文化教養下的人格心理 

學家。

  

記得一九九三年冬,我刻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 

遜校區(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 

訪問研究,隨順因緣,去了紐約,參加Thomas  

Merton的會議。我先去了伊利略湖旁邊的愛丁 

堡大學(Edinboro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看望李紹崑教授,他那學期正 

有發展心理學的課。他硬要我去講孔子發展心 

理學觀點,說是從《論語》就可講,我就引了 

上述的話,講了幾堂課。

  

「志於學」這「志」是心有定向、有所主,志 

於學,是學道,是對人生的真理有一永恆的嚮 

往。經過了十五年的努力,從十五到了三十, 

進入了「而立」之年。「立」是「立於禮」, 

是在社會規範中,卓然自立。生命不只是有一 

理想的嚮往,而且又有了現實而具體的確定。 

這樣又經過了十年,到了四十,進到了「不 

惑」之年,「惑」是心有所憂疑、左右不定, 

「不惑」是內在必然性的掌握。

  

十五是青少年,三十、四十是青中年,又過了 

十年,到得五十,進到了「知命」之年。這是 

由青中年,進到了壯盛年。這時才知人事之有 

限,進而知造化之無窮。兩相對比,人必得在 

命限中,知其性分、明其創化,或者說,就在 

有限中締建人傳承之莊嚴。再過十年,六十 

了,「耳順」了,果真默識心通,於人間之委 

婉曲折,盡能解語,何所罣礙也。默識心通, 

上達天道,下迴於人間,終能體現,這就叫作 

「踐形」工夫,孟子便說「唯聖人然後可以踐 

形」,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正乃如此也。

  

孔子論人,是在人間的,是在歷程中的,是在 

發展脈絡中的,他有著階段性;但這階段性又 

離不開人間社群,離不開天地,離不開文化教 

養。他除了自述其為學成道的歷程,他也指出 

人的限制,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 

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 

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儘管有這三戒, 

但他也告訴我們,年少時,當「興於詩」,中 

壯年當「立於禮」,而晚年則可「成於樂」。

  

生命也像一首樂章,子曰:「始作,翕如也; 

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孔 

子說「樂章應可以這樣理解,演奏伊始,樂音 

將發未發,翕合綿綿。逐漸縱放,樂音悠揚, 

純粹分明,清濁高下,亮麗瀅潔,絡繹連延, 

相續不已,終厎成章。」

  

人生如此,幕起幕落,樂音響起,或是開始, 

或是結束,但為相續,如如而往,生生不息。


◎慈濟月刊 百川歸海◎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