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曉雲法師法語~~~~~

 

悟得佛心微佛語 契明宗教了無文

 

禪,果真無言說棄經義?玄心微旨

得得來,永嘉證道便如此:「宗亦

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可知滯空溺寂情死智灰,非禪也;

依教不契宗,非禪也;契宗不依

教,猶非也。佛心佛語,廣攝有

情,般若六度,明禮相用之圓,花

開蓮現,花果自成。故謂「般若思

想,菩薩精神」,以禪教不異為

功。佛教永在人間,不出悲智二

輪,法運無窮,日月同光。《宗鏡

錄》卷第一:「西天上代二十八

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

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

師,思空山本淨禪師等,並博誦經

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

證.....以聖言為定量,邪偽難

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故

圭峰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是釋

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佛經中

所示教理,啟明禪行之重要性,所

謂「非禪不智,非智不禪。」佛在

世時常啟示弟子們明自本心,見自

本性,故於教理外隨處隨時遇種種

方便善巧之機緣,示現超理論性之

啟發靈機。有一天佛陀經行林間,

眾弟子隨之,佛偶然回首採摘林間

樹葉置己掌中,而示眾言:「我所

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

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

葉。」佛所覺了正法如大地之草

木,所謂妙法無邊,但要吾人發自

內心求自本性,使有充分具足,法

源心悟,不向外求。

 

地有故紙,佛語比丘取之,受教即

取。佛問比丘:以為何紙?諸比丘

白佛,此裹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

故。佛復前行,地有斷索,佛告比

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復問曰:此

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

此繫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

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

道義隆,友愚闇澤殃罪臻。譬彼紙

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腥,漸染翫習

各不自覺。

 

佛教是機教,是身教,是向人心中

啟示。故謂中國後期之枝葉禪(一

花五葉)以話頭公案為警悟弟子,

也是源於佛經所載之以話說,以動

作而啟示之效法,亦有根據。因禪

宗最顯著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世

尊默然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

第一代傳法之微妙境界,佛言「不

立文字,涅槃妙心」,至妙心之

境,當然文字是不立了,否則云何

是妙心(立字當作站立,即著地不

移,非妙行)?故不立非不要經

典。如藥山禪師答人問:「學人還

得看否?師云:汝看牛皮也須看

穿。」即是六祖惠能禪師語法達師

偈:「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

華。」妙義無窮。在大乘佛經中

「見以超自然,超理論的記事為

多」,故可作為公案禪機(與小乘

經典內寫之不同,《阿含》中記事

多屬教訓事實),如《維摩經》

中,文殊問疾等之對話,處處都像

觸及人的思想,簡直令你不能不動

動腦筋。故云「非禪不智」,即此

意義。然必有活活潑潑的心,始能

與經中教旨相應,此則非智不禪

矣。如《金剛經》中,說盡千言萬

語,曰:「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

說法。」此實相般若之體空妙法。

至此,其境界遠勝於「析空」之

理。止觀「依他性法者」、「剋從

意識用功,轉識成智」──智即禪

功。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