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空氣、法水
◎證嚴上人開示◎
身有「五事」不可恃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七位婆
羅門長老遠道而來,請求佛陀讓他們出家。佛
陀慈悲應允,並讓這七位修行人同住一室。
起初,七位修行人很精進;漸漸地道心鬆懈,
經常竊竊私語、談笑。佛陀得知後,到他們所
住的屋室嚴肅教導:「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
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
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
卿等七人小語大笑,所恃為何?」
佛陀告訴這七位老比丘,凡夫不知無常,自恃
年輕,以為還有很多時間,現在不精進修行沒
有關係;再者仗著自己身體健康、有端莊的身
形,能在人間恣意追求欲樂;第四、第五則是
仗著自己擁有財富、權貴和名位,因而趾高氣
昂、為所欲為。
「凡俗所能倚仗的『五事』,在你們身上已不
存在,還能憑恃什麼而在此大肆嬉笑呢?既已
發心出家修行,卻又放縱了自己的心,常常談
論世間利欲,這是不對的。既知人生無常,當
發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晨語時間,上人引用《法句譬喻經》故事教
眾,既決心學佛修行,就要安住一念心。
「佛陀提醒七位比丘,人生無常、短暫,生、
老、病、死是必經過程。每一個人都無法永遠
年輕、健康,青春少年的形貌,很快就會隨著
時間改變,生理機能也會衰退,老與病會改變
莊嚴美好的形態;財富是五家共有,再多的金
錢、再高的名位,也無法恆久擁有。世間的欲
樂對修行毫無幫助,應徹底去除習氣。」
人間有形的物質皆是「無常」,上人警惕大
眾,為了無常、不可靠之物,一生汲汲營營,
與人明爭暗鬥、不斷造業,終究只是累積了沈
重的業力,徒然煩惱、痛苦。
「年少、形貌、健康、財富以及名位皆不可
靠。人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把
握當下,精進勤修。不受世俗欲樂影響,心中
有佛、行中有法,才能回歸清淨自性,增長慧
命道業。」
顧好道心永精進
早會時間,上人欣言,慈濟教育秉持「大愛為
牆、智慧為梁」,為社會栽培品學兼優的人
才,如今畢業生已在各行各業發揮良能。
「社會的希望,託付於教育。常聽媒體報導社
會失業率高;但就業率是勞資雙方促成的,年
輕人必須自我精進、學有專精,才能夠為社會
人群付出。慈濟畢業的孩子守本分、有使命
感,所以能在職場受到肯定與信任。」
慈濟學校昨日舉辦畢業典禮,看到畢業學子有
志一同、相互勉勵,在社會帶動善與愛,上人
感恩師長們用心教導與栽培,在學生的心地播
下善種子,以法水滋潤、用陽光映照心地。
「人與人之間有好環境、有善的互動,就像一
股清新的氣流,能幫助善種子萌芽、茁壯。」
天下善事無法只靠一個人做成,需要人人合和
互協以成;上人期勉大家照顧好道心,也相互
勉勵,永保精進。
求菩薩不如做菩薩
時光飛逝如梭,草創於花蓮的克難慈濟功德
會,而今已成為遍布全球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
會。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慈濟步入第四十八年
的第一場藥師法會上,上人教眾:「學佛,並
非到寺院裏拜佛、求菩薩加持;佛在自心,菩
薩就在每個人的行動中。」
佛陀揭示人人本具佛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然
而,凡夫迷茫、不知方向。上人表示:「只要
下定決心學佛、追隨佛的足跡,把握當下、方
向正確,終能到達佛、菩薩的境界。」
《藥師經》教眾為身有病痛者付出愛。上人說
明,精舍每月誦《藥師經》,是希望人間菩薩
招生,帶動人人關懷天下事。
「佛陀所說的法,就是生活的方向。佛法在生
活中,菩薩則在人群中,只要用心,人人都能
當菩薩。」
報真導正淨人心
「星島日報集團」香港總社海外版總編輯鄺景
廉等人來訪。鄺先生提到,慈濟從起點的克勤
克儉克己、全然奉獻大愛,到遍及全球的志業
足跡,使其感受到——要做一件、十件好事容
易,但要長期做好事則難;要做得堅定並經過
實踐而有見證,更是負重。
「多數人抱著有所求的心態走入寺廟,我則期
待慈濟人志為菩薩,走入人間。」上人強調,
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慈濟人即是將
佛陀教育的精神落實在行動中。
「求菩薩不如自己做菩薩,任何人都可以成為
能感應人間苦難的菩薩。慈濟人自掏腰包、無
所求的付出,儘管過程辛苦、步步維艱,但人
人不說辛苦,總以『美滿』回應『幸福』的慰
問。『美滿』來自事情完成後的開心歡喜。」
現代人受物欲誘惑,心態動盪、偏差,因此社
會問題叢生。上人期勉媒體共同安定、淨化人
心。「欲令世間平安、社會祥和,媒體責任甚
大,要『報真導正』——報導真實、導向正
確。」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