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法華經序》

12. 應根對機 隱實施權

  

以下為2010年4月26日,大愛電視台首播-- 

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法華經序》的 

內容。

 

各人的心境,各人一片的天地,彼此之間,就 

很難得互通彼此的心境。何況說佛的心境,凡 

夫哪有辦法去體會到呢?

  

但是我們都要知道,要很感恩當時的悉達多太 

子,為眾生去修行,發現到了這個心靈空寂- 

-那種「靜寂清澄」、輕安的境界。他一直趕 

緊想要把這個心境,來宣告給大家了解;不 

過,大家就是無法去體會。那怕是天人、諸鬼 

神等…虛空界的眾生,都無法去體會到佛陀的 

心境。何況說我們凡夫呢?

  

所以在那期間,佛陀初成佛的心境,應該是很 

歡喜。就像是我們人,我得到一項什麼很歡喜 

的事情,我要趕緊讓大家知道,與大家分享我 

的歡喜。相信佛陀也是同樣,初成佛道,也已 

經佛智開啟,就是說覺性開啟了,那念心,靜 

寂清澄、輕安自在,趕緊要讓大家知道。

  

所以他就直指本性清淨的境界,這就是華嚴的 

境界,這種無盡的法界,靜寂清澄無窮盡。那 

種的法界,空中妙有、妙有真空,這種的法 

界,到底我們誰能知道呢?連天人都無法理 

解。

  

如來初成佛道,證佛智談華嚴,唯 

是無盡法界,現剎土於毫端。

  

佛陀雖然在靜坐裡中,他從他的毫相發光出 

來。意思就是說,心一清淨,連身的毛孔都能 

夠發出了毫光,毫光四射。所以可以令這些天 

人感覺到,娑婆世界有這位大覺者成佛了,所 

以天人、鬼神、龍天八部,全都集合過來,來 

到這個道場。

  

當然這都是心靈世界,雖然佛陀在那個地方一 

直思考,把這個華嚴海會,從他的心境開始要 

傳達出去;總是感覺傳達不出去了,因為眾生 

根鈍!佛陀三七日的思考:「像是這種的心 

境,一般的眾生,哪有辦法可以體會呢?」所 

以眾生是根鈍,絕對無法體會這個佛覺的境 

界,無盡的法界;平常的凡夫,沒有辦法去體 

會。這就是佛陀他成正覺之後,那種的心境。

  

開始是很歡喜;再來,趕緊要與大家分享;再 

來就是感覺到,這個法太深奧了,不是一般凡 

夫可以體會的境界。因為一般人間凡夫,就是 

根鈍不堪消受;就像似我們人,營養過度也會 

生病,消受不起,這個身體也是無法堪受。何 

況說在理論,心境哪有辦法去體會呢?所以眾 

生是根鈍,無法堪受!

  

所以明知眾生的根機鈍劣,不過,佛陀成佛以 

後,還是趕緊要暢稱他的本懷,把他所了解 

的,一直要跟大家說出來。但是所了解的這個 

境界,是上根智的人,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境 

界;不過他還是同樣暢演他的本懷。那個時候 

當然是沒有辦法體會,我們凡間的眾生來聽, 

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不過,心靈的境界,一直與諸佛菩薩,好像是 

合為一境;這都是在那個心靈上,好像是與諸 

佛菩薩會合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個境界,心靈 

的境界。

  

佛陀把他所體會到的,稱作為「華嚴的境 

界」。佛陀所說的「華嚴境界」,就是表示非 

常非常的莊嚴。這個莊嚴要以什麼來表達?在 

印度就是以花,來表達那個尊敬莊嚴;所以莊 

嚴的世界,叫做「華嚴時」。這是表達佛陀心 

境--那個至高無上真善美的境界,他從所得 

到的法。

  

在那個地方冥想靜思,這叫做靜思,靜靜思考 

世間萬法的真理,那就好像,在對場中的天人 

來講法一樣。這種心靈境界,雖然天人龍神聽 

不懂;不過,諸菩薩聽得懂;根機利的,上根 

機,這個發心菩薩,也是湧現在這個道場裡, 

所以說「獨被上根」,就是說,這個法只能力 

一到了上根基、領悟力強的人。

  

人云:「知音。」世間常常說一句話:「世間 

知音少。」意思就是說--「我要說什麼,你 

無法了解我!」或者有的時候,彼此心理之間 

能夠心有靈犀,我們都會說:「了解!了解 

啦!我了解你在說什麼啦!」表示這個心情有 

互通起來。確實,人話要說給知音聽。

  

所以,這就是佛陀感覺到說:「中下根機如聾 

若啞。」就是在那個道場裡,雖然是諸天來聽 

法,但是他們聽不懂,好像是鴨子在聽雷一 

樣;好像是聾者在聽雷,就是雷再大,沒有聽 

到的人還是沒有聽到。那佛所說的法雖然是很 

好,也沒有辦法入他的心;雖然耳根有聽到聲 

音,但是沒有辦法了解他的道理,有聽到和沒 

有聽到一樣。

  

所以每次若說話後,都會問:「聽懂了沒?聽 

不懂,聽不懂再一次;聽不懂就要講,把它講 

到讓你聽懂。」但是有的人,會說:「有啦! 

有啦!聽懂了!」其實聲音是聽到了,不過, 

內心沒有接受到,這就是中下根器的人。雖然 

是有聽到,不過,無法體會。或者是,雖然是 

體會到,不過,還是做不到。這全都是叫做 

中、下根機的人!

  

有的人若說:「既然你聽懂,你說一次給我 

聽。」他有可能會回答你說:「我不會說。」 

這雖然是聽進去,雖然有了解,他做不出來, 

也是說不出來。所以像似這樣,這全都是我們 

人間聽法,差不多都是在這個境界裡--聽都 

聽懂,但是做就做不出來;了解是了解,但是 

我無法再說出來。是為什麼無法說出來?沒有 

心得!為什麼會沒心得?因為我沒做到。多數 

都是這樣,這就是中、下根機。

  

佛陀考慮到像是這樣的人,這麼高的境界,將 

來入人群,這些人間的人,絕對是更無法體會 

到;所以不得已而隱實施權,這個一實的境 

界。

  

佛陀覺悟那麼好的境界,他無法示教出去;因 

為根機無法對機,所以佛陀不得已啦,所以隱 

實施權。這麼好的境界,他就要再回收起來。 

先開始思考,該要如何走入人群?去讓人間那 

個下根機,中下根機的人,他可以有因緣接受 

得到?可以有緣,可以收進來。

  

要設法如何能夠滋潤人人的本性,可以去除人 

人的無明,這就要對根對機才有辦法;所以他 

就要隱實施權,開始就說四阿含小教。

  

阿含,小乘經的總名,華譯為法 

歸,萬法歸趣於此,無漏之意,共 

分為四部,即增一阿含,長阿含, 

中阿含,雜阿含。

  

隱實施權,這個權就是說方便法,對這些小根 

機的人,佛陀對他們說容易,能夠接受了解 

的,他把它列入為阿含小教。

  

其實《阿含經》,說起來也是很好的經。在這 

個四《阿含經》,他把它分成根機不同,佛陀 

應那個時代、那個人間,去接近說人間社會的 

事物。

  

其實「阿含」的意思,把它翻譯為「法歸」, 

把這個法,要歸入大乘之前的方便,又再回歸 

進來在人間;所以佛陀為了這些眾生,所以還 

要再回歸回來,把這些小根機的凡夫,來為他 

們說法。希望因為先宣講了這麼簡單的法,能 

夠這些小根機的人,他們能夠接受到。

  

但是,雖然是簡單的法,同時也可以歸入這個 

清淨的性海裡。這只是用這個「權巧對機」, 

就如對人說話,這也是要用方法,所以這叫做 

「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的意思。

  

用很多的法那樣來向人間說,希望人人能夠去 

除無明;一直到啟發他們的智慧,能夠到無漏 

的境界,這也是叫做「法歸」。所以,這個法 

也可以將眾生引導回歸到無漏的大法。雖然說 

起來它是小教,其實是引導的方法之一。

  

所以說法,沒有大小的分別。然而就是因為我 

們眾生凡夫有那個分別心,所以,佛陀才會因 

此而這樣隱實施權。他就沒有辦法一下就跟你 

們說:「佛的清淨的本性,境界就是這樣這 

樣,這麼的美,那麼的莊嚴。人人心中都有這 

念清淨的本性!」

  

雖然佛陀想要向大家說這個境界,但是偏偏眾 

生根器不足,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為了要讓 

眾生到達能夠理解這個境界的程度,也就要從 

頭開始教育;所以一步一步教我們,才會說有 

《阿含》。

  

所以我們不要輕視說《阿含》是小教、小乘 

法。老實說,平時我也常常用,《阿含》的道 

理與大家分享;所以《阿含》是社會與群眾所 

接觸的方法之一。所以要如何淨化人心?人心 

淨化,才有辦法到達佛清淨的本性;那個法界 

清淨的境界,我們才有辦法體會到。

  

各位,我們眾生真的是根機鈍劣,連佛陀也感 

到無奈何。不過,佛陀的慈悲本懷他就是為了 

眾生,眾生顛倒輪迴在這個六道裡,娑婆世界 

紛紛擾擾;眾生造業多苦難…所以佛陀,他才 

會又再回入娑婆現相,現八相的過程這樣來到 

人間。

  

意思是,佛陀示現與你們、與我們,大家都一 

樣的生活,就是在人間裡。只是他要引導我們 

--他也是一個人,就能夠成佛;我們也是一 

個人,我們應該也能夠成佛。只要我們的心靈 

境界互通起來,人人就回歸到那個,原來清淨 

的本性。那這樣,我們就能夠本性互通。

  

我們就是因為凡夫,各人一個心,各人一個境 

界,任憑我怎麼說,你們也無法能體會,何況 

佛說的呢?更無法可體會!

  

佛陀的境界多麼的高呢?現在的老師,要講話 

給學生聽,也不一定能夠老師說,學生就聽 

懂;但也可能老師說了之後,說不定學生的體 

會超越老師,也不一定。這種心靈的境界就是 

不同!

  

不過我們的次序就是要這麼過。學生年紀較 

小,他是後學;老師年紀較大,他是前輩,所 

以前輩就要說給後輩聽;後輩的心境說不定勝 

過了前輩。這種的心靈境界,在人與人之間也 

是同樣的。所以有的人說:「師度徒、徒度 

師。」就是互相。

  

不過我們要會同樣把握一念心,就是一定要 

「相信」。這個「信」,信念要啟發,啟發了 

這念的信念,我們要真正身體力行。

  

佛陀既然跟我們說:「人人的本性是清淨。」 

我們就不要又再去惹煩惱。佛陀既然跟我們 

說:「因緣果報在六道內,因緣果報這樣在交 

結。」我們應該要相信,多結好緣,多清淨我 

們的心,去除我們的煩惱,多付出。若這樣才 

有辦法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接近。

  

幾天前在《靜思晨語。慈濟宗門。求法傳法一 

念心》不是跟大家說,我們在禮拜,一拜好像 

是進一步,進到靈山會上。這就是我們平時要 

收攝的心!所以請大家要將這念無盡法界,華 

嚴的境界在我們的心裡,不要辜負佛陀來人間 

的這念心。

  

好吧,人人要多用心。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