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思晨語。法華經序》
5. 法華經序(四)
以下為2010年4月1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
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法華經序》的
內容。
我們每天都在說:「懺悔發願!」
是的,懺悔就是要時時反省自己,過去做了之
後,是不是我們有很虔誠地,把過去所做的一
切全都發露?是不是發露之後,我們的身心行
為,都已改過來沒有?
我們若全都能改過,除了身體的行為以外;心
理是不是時時都是起善念?沒有偏差的惡念,
我們是不是這樣?到這樣的程度就是叫做「懺
悔清淨」。
懺悔清淨之後,我們就要發願了。「發願」這
兩個字我們也要很清楚--「毫釐之差,善惡
分途」。願是無窮。
祈求「我家裡的什麼人若能如何,我就發願為
他素食;我就發願要做好事,我就發願…」這
都是有所求的願,有所欲的願,有所回報的
願;這種的願,實在是錯誤的願!我們要付出
而無所求,才是叫做願;所以我們所應該要求
的願,要能好好選擇。
我們有很多所求,所以求願無窮,永不滿足。
我們人生的苦,就是苦在多還要再多、好還要
更好,這種的求。所以從前的人一句話說:
「山高聳是高,人心節節高!」意思就是說:
這樣夠了嗎?還不夠!來,再這樣夠了嗎?還
不夠!不斷不斷這個心,真的是高不夠高,永
遠都不夠高;深不夠深,永遠都不夠深!所以
這個心,是一個很無底洞的貪念。
所以因為這樣無從選擇的人生,我們的人生,
到底方向要往哪裡去呢?我發願的道路要怎麼
走呢?無所適從!我想要選擇這條路,對不
對?對我有沒有利益?一直都在那裡無所適
從。不過,光陰不斷消逝,這是不是浪費時間
呢?
同樣,我們看看,在過去佛陀說法的時候,其
實佛陀說法,他一覺悟了天地宇宙真理,開始
就已經說真實法。因為他講《華嚴》,《華
嚴》就是佛的心靈世界。不過,眾生就是根鈍
聽不懂,為什麼會根鈍呢?就是這個心貪求煩
惱雜念很多,所以他無法去體會那個境界;所
以就讓佛陀以四十多年的時間循循善誘。
你們想,這四十幾年的時間,是不是人人都能
等到四十多年呢?這時光不斷地過,能夠接觸
到佛陀,是不是能夠直接就是接到佛陀?能夠
體會佛心?若能體會,這樣見佛聞法就不枉然
了,他就馬上能得到。
不過,我們人就是這樣,要經過這種的方便
法,到底這個方便法,是不是能體會到?浪費
了多少的光陰!
就是佛陀在世時,他這樣從「離言法華」開
始;開始說的時候,所說的「離言法華」就是
佛陀在那裡坐下來,進入他的三昧無量義的境
界,回歸他的佛心。這之間要如何把權?就是
方便法去除,趕快回收回來,變成真實道,所
以在那裡發光。
其實那時就是在「離言法華」;不是用言語說
的,是心靈世界!大家在那裡面面相觀,一直
到佛陀真的要講真實法時,五千人退座。
想想看,是佛在世時。所以佛陀看到這些人竟
然才開始要講真實道,五千人退席!佛陀心也
很難過!不過,退亦佳矣!既然根機還沒成
熟,還無法接受。只能認為「好吧!既然根基
無法成熟,這樣退去也好!留下來的就是能接
受的。」
是不是能接受?我們再想到,佛陀看大家聽法
之後,這個人間菩薩道,來負責拯救世間,到
底有多少人呢?也是沒有人敢出來說我勇敢承
擔!
這種無從選擇,不是在現在的凡夫;即使佛世
的時代,佛陀親自說法,是不是真正能啟發人
人的心?能體會佛心、能投入人群;真的也是
很不容易!
我們現在就說我們現在的人,就是因為無從選
擇,哪怕你是學佛,是要小乘,或是要大乘;
是要獨善其身,或是要兼利他人?同樣在修
行,也是同樣無從選擇!這就是我們所以會迷
失真心、流轉六道,在生死中流轉生死。
毫釐之差善惡分途,求願無窮因不
滿足;無從選擇光陰消逝,迷失真
心流轉生死!
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懺悔的地方!其實沒有什麼
困難,培養我們一念的愛心,我們不用如何發
願;就我們一念愛心,這個願就是我們的心要
清淨。
錯的,不知道過去都錯了,現在開始要洗心革
面,要趕緊換一個人生的心態!我們人生的心
態趕快改過來,這樣就是對,這就是發大願!
只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培養這念愛心,
時時日常生活就沒有錯誤。在蓮池大師的「戒
殺文」裡,它就有這段「再生受福」的文章。
他說--
在蘇州城,有一位叫做王大林,他平時樂善好
施;尤其是放生,非常的保護生靈。有時候看
到孩子在玩灌蟋蟀、抓蟲…很多種;哪怕這麼
小的生靈,孩子在玩時,這位王大林如果看
到,他就很慈祥,把這些孩子召來,講道理給
這些孩子聽,要孩子能懂得疼惜這些生靈。甚
至也會用錢,或是用糖果…種種,跟這孩子結
好緣、跟孩子們勸說:「不要傷害生靈。」
這種像田野教育一樣,整個村莊裡的孩子都很
歡喜他;所有村裡的家長、長輩等等也很感恩
他!感恩他替他們教孩子,人人有慈悲、有愛
心,自然就懂得孝順,這是人人所尊重的一
位。
到了他六十一歲那一年,忽然間一場大病,已
經醫生看了都說:「你應該要準備後事了!」
在這期間,忽然間聽到一個聲音,很清楚的聲
音這麼說:「因為你平時放生,這種大慈悲
心,疼惜所有的生靈,時時勸人放生,這種慈
悲,無形中累積下來的功德,能讓你這輩子再
延壽、延福。」
所以這位王大林,到了九十七歲那一年,五代
同堂,無疾而終。想想,他都不求什麼,只是
那念心,那念愛心、慈悲心、疼惜生靈的心;
所以他不只是自己做,他能教大家做,從孩子
開始到整個村莊,所以他能得到延福、延壽。
看,我們的心態多麼重要!所以我們說要發願
回向。
發願回向我們前面已經說過--
志心懺悔,弟子眾等與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迷失真心、流轉生
死!
我們都迷失了真心了,只想要求、發願;其實
本來的心就是愛、本來的心,就是無窮盡的弘
願!有愛心、大愛,那就是大願了!不過,我
們的心迷失了,所以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無量無邊;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一切所願,不得現前。
「六根罪障」就是貪心、貪念緣著六塵,所以
我們的六根緣六塵起六識,所以會有很多貪
念;貪的願就很多,「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無以開解」這麼直指人心見性,
如此圓妙能回歸本性。
為什麼這個法我們一直「無以開解」?為什麼
「一切所願,不得現前」?只曉得要求願,然
而要求的願都不能事事如意。本來就說了,不
如意事十有八九!因為我們迷失,我們所求的
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就是「一切所願,不得現
前。」
我今禮敬,妙法蓮華經,以此善
根,發露黑惡,過現未來,三業所
造,無邊重罪,皆得消滅。
「我今禮敬,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開始能得
到《妙法蓮華經》佛陀已經開始,直指人心見
性的真實道;這真實道無非也就是菩薩道,所
以我們要很珍惜。所以我們若是拜〈法華經
序〉一字一拜,每字是寶!所以我們要很虔
誠、用心深入佛陀心靈的境界。
不只是誦;要去體會。體會我們做到了沒有?
佛心的境界,我們有沒有做到?所以我們禮
拜,誦持《無量義經》也好、《法華娙》也
好,「以此善根,發露黑惡」。
我們若深入經藏裡,慢慢培養我們的善根;善
根一直一直成長,這就是叫做「慧命成長」。
善根不斷地成長,這樣我們就會「發露黑
惡」,這叫做「懺悔」。
時時將我們從無明所做的,成就的錯誤,我們
要不斷發露懺悔。錯都錯了,我們要趕快改過
來;改過來,我們要不怕人家知道,我們以前
的錯誤,這樣我們才能乾淨,所以叫做「發露
懺悔」。已經過去了,我再也不敢犯了!所以
這就是懺悔。
「過現未來,三業所造」--這就是都過去
了,過去所做的;或是現在我們的心又沒顧
好,起了一念不正確的念、或是邪念、或是惡
念…等等,只要心一起念,我們就要趕快懺
悔!
所以「過現」--過去就已經過去,現在有錯
誤,我們要趕快終止。尤其是未來,我們的三
業,我們要趕快改變方向--「口要常常說好
話、身要行好行、心要念好事」。
所以過去的就已經過去,現在我們的三業不能
再造惡;我們若再造了惡,「無邊重罪」罪就
很重!所以我們若改過了,那就是「無邊重
罪,皆得消滅」。
身心清淨,惑障蠲除;福智莊嚴,
淨因增長。
「身心清淨,惑障蠲除」我們的心很自在--
雖然我過去曾做錯事,不過,我都說出來了;
說過了,人家再怎麼說,我也同樣很自在。我
不怕人批評我,因為我自己發露過,我現在都
已經改好了。所以「身心清淨」,再也不會有
無明再回來污染,所以已經心都清淨。
「惑障蠲除」我們的無明都完全掃除了,自然
就福智莊嚴。
「淨因增長」好的因緣不斷一直來,好人與好
人一起,彼此成就,所以清淨的淨因增長。
我們所看的,沒有什麼會污染我們的心,所聽
的都是好話、所與大家一起的,都是好人。即
使有對我們不軌,或是要來誘引我們,我們周
圍也有很多的善知識;說不定我們的力量更
大,也能轉變了另外不正見的人,也會讓我們
度進來。
所以我們發願就是要徹底,在日常生活中,培
養好我們的心念、舉止動作一切。我們都要把
我們的心淨化;淨化了我們的心,就是不求的
願同樣也自得。因為自然的生活就是利益人
群,自然的生活就是在教育人群,所以這就是
願而無願,就是弘願。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