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Gzk87yB7s58.Dv.oSud6pM3vGfNeb9MVeM4AZktP20Mm.1kZ3x0HjA--/9/l/drxaJixLdqdVIvldWat3RQ.jpg)
修好「誠正信實」
◎證嚴上人開示◎
靜思清澄,妙法華
「靜思道場的修行,並非自修自利、獨善其
身;而是要做到『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
捨』,進而使心靈達到『靜寂清澄』境界,履
踐佛陀的精神——度眾生、拯救眾生。」
上人講畢《無量義經集選》文句,以「靜思法
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將《無量義
經》要義融合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精神;於晨
語開講「靜思清澄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
道」,簡要闡釋《法華經》的大乘教法,讓大
眾體會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是確實行於佛陀
為眾生開啟的菩提大道。
上人言,佛陀原本從《華嚴》宣說成道覺悟後
的心靈境界,但是人天眾生一時無法領會廣無
邊際、靜寂清澄的佛境界;遂適應眾生而述說
《阿含》,也就是當時人能聽得懂的法,讓人
知因緣果報之理;之後轉入《方等》,讓根機
較敏利者體會人生無常;再轉入《般若》,為
眾生開啟智慧之門,引導人心不受物質、情執
所障礙。
「透徹因緣果報之理,又沒有親、愛、情的繩
索綁縛,更無愛恨情仇存心,才能真正心無罣
礙。」
上人指出,若不了解因緣果報之理,容易執著
於「有」、執著於造功德求福報,不知此生受
苦是過去造作業因,只求消災免難;反之,若
偏於「空」,易流於「撥無因果」。所以佛陀
指出「空」中還有「妙有」,存在「業」的種
子。
「佛陀最後所說的《法華》是『圓教』,不執
有,也不執空;是諸佛本懷,教導眾生去除小
我、開闊大我,入人群行菩薩道。」
上人言,《法華經》是適應現代的中道教法,
在真空妙有的圓教中,佛陀以「蓮花」作比
喻。
「佛陀期勉弟子在五濁惡世中,能如蓮花出淤
泥而不染,維持心靈的靜寂清澄;此外,蓮花
以污泥為養料,一如在人群中細觀一部部人生
大藏經,藉以成長慧命。」上人亦期許靜思弟
子清淨無染如蓮華,發大心、立大願濟度眾
生。
「凡夫習氣是累生累世所熏習,既然有緣同在
靜思道場,就要修得靜寂清澄,心不再被濁世
的生態污染;透過大環境將習氣洗滌乾淨,磨
出亮麗,才能真正做到『誠正信實』。還要廣
招來眾,引導更多人開啟慈悲喜捨之心,走入
菩薩道。」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