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自性農夫 修心性,端正行為
◎證嚴上人開示◎
喚醒自性農夫
「功德,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在心地下功夫,建立正信、正念,
培養一分愛;自然產生讓人肯定、
信任的『德』。」上人於晨語時勉
眾,內心用功、於外付出無求,就
是「功德」。
「靜思是勤行道,要精進;慈濟是
人間路,要入群。以佛法真理行入
慈濟人間路,就能走得平穩,在災
難時刻予人安心力量。」
如何能得「福慧人生」?上人表
示,「心要寬、念要純、捨執著、
能隨喜」;看到他人得到好名聲、
受人肯定,隨喜讚歎;如此輕安自
在、無憂無求,是福也是慧。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能令菩
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
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
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
心。」上人闡述,凡夫因貪、瞋、
癡、慢、疑而造作惡業;志為人間
菩薩,要廣播善種子、用心耕耘,
引導人人發大慈大悲心、捨嫉妒起
隨喜心,方能消除十惡業。
「人人心田本具菩提種子,只須喚
醒自性農夫,用『功』自耕心田,
自能結實纍纍,這就是『德』。」
上人表示,即使過去荒唐,一旦聞
法覺悟而懺悔改過,即是足以度人
向善的人生經典。
聽經聞法,首重力行。上人比喻,
佛法的美好,就像一條筆直寬敞而
風景優美的林蔭大道。「若只是坐
著聽法,就像行車經過,只能短暫
欣賞;若曾經親自開路、種樹,路
上美好風景歷歷於心,則時時皆有
深刻的心靈享受。」
上人勉眾去除煩惱,自度度人,則
能時時充滿法喜,享受美好心地風
光!

修心性,端正行為
修心養性、端正行為,是「修行」
的主要末牷F去除惡習、培養好習
慣,必須長年累月維持,才能建立
優良品德。晨語時間,上人勉眾待
人處世要能「心平氣和,戒慎謙
恭,克己有禮,守規如儀」。
凡夫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於滾滾
紅塵累積無數習氣、煩惱。上人表
示:「既發心修行,無論在家出
家,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就是本分
事。要將習氣一一克服,『克己』
是內心要下的功夫,『有禮』則展
現在待人處事上,要守戒如律、謹
慎謙恭,且時時維持心平氣和。」
同樣一句話,惡聲惡氣或輕聲柔
語,予人感受有天壤之別。上人教
眾:「即使是提出不同的意見,婉
轉溫和的語氣,能讓人順耳而樂意
接受;若理直氣壯,即使言之有
理,也難讓人心服。」
做人守規律、行儀有禮節,讓人看
得順眼,無形中就會令人起信心、
恭敬心與愛心;上人勉眾在待人接
物中,務必時時「克己有禮,守規
如儀」。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