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交往中不得不知的心理效應
我們生活的空間中,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
交流,在於人交流的同時在形成著這樣或
那樣的印象。我們形成的印象往往與真實
情況有所差別。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一
些“效應”在作怪。
積極地瞭解一些交往心理學知識,瞭解印
象形成的一些“效應”,我們可以學會怎
樣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同時也可以幫助
我們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
對交往物件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在這
種交往情景下,對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稱
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應對人的
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初次見面,我們會根據對方的表情、體態
、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等,形成對
方給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麼容
易,既使後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
,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於最初的印
象。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
一印象常常影響著我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
和看法。有時我們會聽見朋友抱怨:“壞
就壞在沒有給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
已無法改變。
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
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
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
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
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
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鍊
和提高自己交談技巧,掌握適當的社交禮
儀。
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
的出發點。我們不僅要學會一些技巧,同
時,我們要知道,與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長
的事,無論什麼人都有可能成為好朋友,
為了保持這份長久,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應
有一顆真誠的心。
近因效應
第一印象產生的“首因效應”,一般在交
往初期,即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
重要,而在交往後期,也是雙方已經彼此
十分熟悉的情況下,近因效應就發揮了很
大的作用。
所謂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
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
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
、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
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
穎效應”。
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
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
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
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
效應的表現。
我們在交往過程中,常常用近因效應整飾
自身的形象。例如,雙方感情不合,一旦
要分手的時候,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甚至
歉意,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甚
至將以往的恩怨化解。
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經做過一項
實驗,給參加實驗的人一些人物相片,這
些相片被分為有魅力、無魅力和一般魅力
三種,讓實驗者評定幾項與外表無關的特
徵,如婚姻、職業狀況、社會和職業上的
幸福等等。結果,幾乎在所有特徵上,有
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評價,僅僅因為長
得漂亮,就被認為具有所有積極肯定的品
質。這就是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對別人做評價的
時候,常喜歡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
,擴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
像月暈(或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
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
以有時也稱為月暈效應或光環效應。多數
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
”、“愛屋及烏”錯誤,產生一個人一好
百好的感覺。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要善於傾
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防備暈輪效應的負
作用。
同時也可以利用暈輪效應的影響增加自身
的吸引力。與人交往時,可以採用先入為
主的策略,讓對方瞭解我們的優勢,以獲
得以肯定積極為主的評價。暈輪是美麗的
,讓我們在其美麗的光環下,冷靜、客觀
地透視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應
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有“無奸不商”之說
;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
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聰明
伶俐、隨機應變的;北方人則被認為是性
情豪爽、膽大正直的……我們在認識和判
斷他人時,並不是把個體作孤立的對象來
認識,而總是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
員,使得他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認
為他具有某一類所有的品質。因而當我們
把人籠統地劃為固定、概括的類型來加以
認識時,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在於它簡化了我們的
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他人的一些資
訊時,常根據該人所屬的人群特徵來推測
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徵。這樣雖然不能形
成他人的正確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幫助我們簡化認識過程。
但刻板效應更多地帶來的是負面效應。如
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等。它
常使人以點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產生
判斷上的偏差和認識上的錯覺。
定勢效應
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
的兒子偷盜,於是觀察他走路的樣子,臉
上的表情,感到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
斧頭的賊。
後來農夫在深山裏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
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言行舉止中沒有
一點偷斧頭的模樣了。
這則故事描述了農夫在心理定勢作用下的
心理活動過程。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
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
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
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在人際交往中
,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
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例如:我們與老年
人交往中,我們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
守成規,跟不上時代;而他們則會認為我
們年紀輕輕,缺乏經驗,“嘴巴無毛,辦
事不牢”。與同學相處時,我們會認為誠
實的人始終不會說謊;而一旦我們認為某
個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對你表示好感,你
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心理定勢效應常常會導致偏見和成見
,阻礙我們正確地認知他人。
所以我們要“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
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來看人處事。
投射效應
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
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
於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熱情推薦芹菜
,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
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這樣的
錯誤,“以己度人”。
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
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
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
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學
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
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
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
動。
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
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
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
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
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
的投射效應。
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
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
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
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
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為
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
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於律己,客
觀待人,儘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
人。對方並非如我們所想像,只有嘗試了
才會知道。
◎轉貼心靈勵志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