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行於大道
慈濟本月成立屆滿五十周年,歷經半個世紀的
時代變遷,得淬鍊成長,源於「守志奉道」的
精神信念。
慈濟濟世志業多元且廣被國際,在身心苦難處
施以的救助難以計量,但定位不僅是慈善團體
,而是教化的道場。無數人因「行菩薩道的召
喚前來,自身得到淨化,而願行深於此大道。」
三十年前,慈濟從慈善而奠定濟世的磐石——
醫療,在花蓮建立醫院。建院經歷七年重重考
驗,找錢、找地、找人,許多志工和社會人士
曾勸證嚴上人:「法施比財施更重要,師父何
不將精力轉用於弘法利生,功德不是更大,也
更輕鬆嗎?」
上人這樣回答:「佛教教理本就適用於世間社
會,過去都是偏重講理——弘揚佛法,慈濟是
要以事顯理,讓社會大眾知道佛教慈悲喜捨的
道理。法施功德雖然大,卻不能忽視身體力行
的慈濟功德,也不可限量啊!」
上人心志堅定,也相信人人本具的慈悲善念如
細水長流能穿石。照顧東臺灣貧病民眾的佛教
醫院終於落成,也從此感動眾多醫護人員醫病
醫心,開拓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淨土。教育與
人文志業也隨之展開,著眼於人性價值的重建
。
慈濟的人間路行不易,志工從凡夫學習做菩薩
要對治習氣,面對異見與非議,須一本初衷,
持修柔和忍辱功。不論對內與對外,都是藉事
練心的學佛因緣。
這個菩薩訓練場見證小善的累積,如何激發天
地間愛與善的循環。老一輩慈濟人跟隨上人,
以誠以正布施,膚慰憂苦者,引渡迷茫者,所
行包括法施與無畏施,已成為今日在家菩薩的
典範。
佛法的實踐與傳播,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制
宜。半世紀以來的慈濟,志業內容活潑且豐富
,一方面順應人心與社會需求,另一方面,也
已開展出落實信願的修行大道。
佛陀教示的早期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記載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佛亦言:「行道守真者善,志
與道合者大。」即強調念念趨向菩提,不停留
在向外多聞,而能真誠有恆地力行佛道,才是
人格的最大成就,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慈濟五十,證應「守志奉道」的佛法精神,也
策勵更多善士「志行於大道」的傳揚永續。
◎慈濟月刊 社論◎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節錄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