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寧靜人生
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好
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
寧靜,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
涵的幽遠,於靜中觸景,於“無聲處聽驚雷”
。
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
…要想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由靜做起。
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
為而無不為。”安之若泰,沉默從容,笑對人
生,灑脫生活,往往要比氣怒攻心,心煩意亂
更顯涵養和理智,更有機會和智慧來處理面對
人生的一切。
老子認為,萬物生於靜歸於靜。不論是道家的
煉心煉氣,儒家的修心養性,還是佛家的“六
根清靜”都無不以煉靜為入手。一個人心不能
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
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心緒不安,
就會一事無成。
追求寧靜的心境,清醒的人生,曾經是多少古
人、現代人於世俗中,於滾滾紅塵中,於芸芸
眾生中夢之以求的……
靜能排除雜念,寧靜以致遠,則專心致志,將
智能、靈感全部集中調動起來,而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莊子說,聖人之靜,善於固守養靜
,萬物不足於撓其心志,以能靜。事實告訴我
們,只有寧靜,才會有非凡的創造。
靜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開悟,神采萬千,以
不變應萬變。道家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
自在”,面對滾滾紅塵,情感糾葛、競爭激烈
,雜務纏身,人們常會覺得壓力沉重,心境失
衡。如果不懂得忙裡偷閒,不適當調節心情、
舒緩放鬆一下自己,就會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
躁動。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著性子,小事生
煙,大事冒火,驕橫輕狂,喧囂鼓譟,弄得自
己坐臥不寧,別人見之唯恐避之不及,結果只
能是累了別人害了自己。所以,與其緊張去煩
惱倒不如讓自己先凝神靜下心來。
陶冶性情,需要寧靜。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
許多紛雜的浮躁,濾盡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
雜質,可以避免許多輕率、魯莽、無聊、荒謬
的事情發生。先哲說,“動以養身,靜以養性
,靜以修身”和書上所謂“閉門思過”指的都
是在寧靜的環境中,讓人摒棄俗慮雜念,排除
外界干擾;進行反思,悟出真諦,從而達到陶
冶性情,涵養德性,淨化靈魂的目的。
享受生活,需要寧靜。生活需要鮮花掌聲,燈
紅酒綠,歌舞喧騰的繁華熱鬧,但熱鬧之中,
往往包含著捧場和虛假,熱鬧過後,留下的常
常是無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寧靜才是一方淨
土,不但能為你帶來心靈的感念,更能讓你享
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灑脫。
修身養性,需要寧靜。人之一生,為生計而忙
碌,為感情而糾葛,為世俗而心煩……每每遇
到這些,心底卻無不渴求生活的平靜。誰都希
望能一身平安、順心如意、朋鄰和睦,日子過
得安寧、祥和、寬鬆、愉快、灑脫。所有這些
,處於現代生活,雖難有“採菊東籬下,悠然
見南山”的靜景,但只要像陶淵明所說的“心
遠地自偏”,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面對紛繁
喧鬧的世界同樣可以進入寧靜的境界。“無慾
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寧靜人生,不但需
要清靜的環境修身,更需要清靜的心態去養性
。
為人處事,工作生活,情感世界,只要你保持
一種超然清靜的心境,守住一片溫馨的寧靜,
於寧靜中明晰一切,於寧靜中陶冶情操,就能
修好身,養好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軌跡。生
命將會變得更加純淨,生活將會更加絢麗,人
生將會更加輝煌。
寧靜難得。寧靜源於內心,但是它的敵人也源
於內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細細說來,
寧靜有五大敵人,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
、貪婪之心、驕傲之心和野心。
有野心的人,肯定得不到寧靜,因為他總是樹
立一種高不可攀的目標,非得要不斷拼搏才行
。有野心,肯定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而不滿
則永遠得不到寧靜。心靈的寧靜,首先得有一
種對人生的滿足感,不企求更高生活目標,只
圖自己一日三餐,心靈保持自由自在。
貪婪之心則來自慾望,欲壑難填,貪得無厭。
有的人終日被慾望攪得心神不安,躁動不已。
得之,則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不
得之,則朝思暮想,勞心勞神進行策劃;如此
怎麼能得心靈的平靜呢?
嫉妒之心更是人心惡念叢生的根源之一。它會
像毒蛇一樣吞噬著人的心,然後再把毒液吐向
別人,這種人心煩意燥,最不平靜。
功利之心,更是人心疲憊的重要原因,老是不
斷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一分一毫費盡心思,忽
喜忽憂,心理一點都無超脫,人生也就根本無
平靜而言。
驕傲之心得時時處處保護自己,為自己辯護。
他在看不起別人、指責他人的同時,必定也會
招來許多不愉快的回報,人生必不平靜。
這五大敵人都來自人之內心,所以克服它們很
不容易,人只有擺正自己心態,你便會在一個
愉悅輕鬆的環境中生活、你感覺到每天都陽光
燦爛,從而能完全地放鬆身心,享受那美好的
人生。
◎轉貼心靈修習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