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多是大氣之人,
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
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
重大事件發生時,不緊張慌亂,自亂陣腳,
而是情急智生或從容應對。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為別人的評價而生活,
在被動中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有的人則不然,走自己選擇的路,
這樣的人則最能成功。
“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
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
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
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
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
志存高遠,心憂天下,
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
不計名利,追求卓越,
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
遇事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
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
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諸葛亮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在當今,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
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
強烈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
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
使一些人的心態浮躁得宛若湯煮,
身上或多或少充斥著俗氣、躁氣。
心煩意亂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
著急上火者有之……
歸根結底就是缺少此靜氣。
凡大事面前有靜氣者,
反映出他修煉道行的深邃,
大事且能以靜制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
“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憎,
在一定的環境中,
某種情緒總是要表露出來的,這是人的秉性。
靜氣源於定力,道家強調修心,
心定、身定、都強調的是定力。
《大學》教以:
「定後而能靜,靜後而能安,
安後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氣”需要修養,需要自己去歷練和積累,
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後天成長的產物。
所以,境界有高有低。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轉貼心靈修習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