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Gzk87yB7s58.Dv.oSud6pM3vGfNeb9MVeM4AZktP20Mm.1kZ3x0HjA--/8/l/615RQMNdAJDnphL5djrVLw.jpg)
深心信仰,依教奉行
◎證嚴上人開示◎
修無為法,顯有為法
「世間種種可見的『相』,皆因人之心『智』
而呈現不同形態。宇宙真理是無形無相而恆存
的『無為法』,佛陀徹悟之後以其智慧,用種
種『有為法』為人們解說,這就是佛陀來人間
的一大事因緣。」
年後首度復講晨語,上人勉眾:「身為佛弟
子,對於佛陀所說法要『深心信仰』,從內心
深處恭敬、信賴;深入信解佛法後,還要『依
教奉行』,走入人群廣結善緣、廣度眾生,將
力行佛法的心靈體會,傳給未曾聞法的人。」
上人強調,與人互動、待人接物,都要顯現佛
法修養,精進心莫有稍許散逸。「時時刻刻自
我警惕,要引法入心、啟發智慧,還要堅定力
行,自度度人。」
大陸古城蘇州與廈門、北京、上海、杭州,陸
續設立靜思書軒。上人在靜思人文會議中開
示,這並非為了營利,而是希望將慈濟人文在
大陸扎根,發揮淨化人心良能。
「靜思人文在大陸,必須有清楚思考的頭腦,
以及福慧兩足。蘇州、杭州如人之雙足,是靜
思人文屹立站穩的福慧立足點。」
上人以「有為法」和「無為法」說明:「無為
法是精神、真理,有為法是外顯的形象。將
『靜思法脈』精神理念就地扎根,才有辦法開
啟『慈濟宗門』,引領志工深入人群、廣行人
間菩薩道。期待大家合和互協,朝此方向用
心。」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Gzk87yB7s58.Dv.oSud6pM3vGfNeb9MVeM4AZktP20Mm.1kZ3x0HjA--/7/l/rAraIZb7WDl4kyK67OYRsg.jpg)
舊法新知,回歸初心
「在慈濟起步、剛爬坡的辛苦階段,我就面對
不了解、不認同的批評;但也從那個時候開
始,我下定決心,即使前面的道路有千刀萬
箭,我也願意用此身軀來承擔。」
創辦慈濟那年,上人才二十九歲,轉眼已經七
十六歲,四十七年歲月匆匆而逝,然「為佛
教,為眾生」的心念始終堅持。與宗教處同仁
談話,上人勉勵在座幾乎都已年過三十的同仁
們,要學習師父的發心與願力,承擔志業責
任。
「慈濟人來自社會各層面,有不同的想法與習
氣。要如何引導他們朝共同的方向、守共同的
規則,發揮單純無私的大愛?就是宗教處的職
責。因此同仁首先要自我加強『舊法新知』—
—清楚『舊法』,了解慈濟一路走來的過程與
精神理念;在宣達『新知』時才能貼切,讓志
工信任、樂意聽從。」
從發心出家那一刻開始,上人即立下「不收弟
子」的原則;然因緣流轉,為了創辦慈濟,落
實「為佛教,為眾生」,一九六六年農曆二月
十九日,破例收了第一批在家弟子。
「我在花蓮一位居士家講《普門品》,那天是
圓滿日,有三位聽眾請求皈依;雖然知道我不
曾接受在家人皈依,但她們很堅持。那時我正
想做救濟工作,於是告訴她們:要當我的弟
子,就要幫我勸募善款做救濟。她們答應了,
於是靜宏、靜緣、靜念,成為慈濟最早三位在
家弟子。」
最初沒有「慈濟委員」名稱,上人只是發給她
們一人一本簿子,她們就開始向人勸募。「在
克難中成立慈濟功德會,我仍堅持常住要自力
更生,善款純粹作救濟之用。故稱捐錢的人為
『會員』而非信眾;負責勸募、收款的人則稱
為『委員』,從此開始有『委員』名稱。」
雖然早期沒有培訓、授證,也不像現在經常辦
共修;但上人說:「每一位『善來委員』都是
用心跟隨,發心如初,不曾退轉,師徒的心很
貼近。如今即使老邁凋零,他們仍發心立願
『再來』投入慈濟。」
回憶早期委員以真誠心做慈濟、逢人就說慈
濟;上人以此教導宗教處同仁:「想要教大眾
以真誠之心投入,首先要找回自己最真誠的初
發心。身在志業核心,要時時提醒自己回歸初
心,才能確實負起責任,凝聚大眾精神力量、
為人群付出。」
現今社會許多大型活動,會邀請慈濟志工前往
宣導環保減碳,立意雖佳,但上人請宗教處同
仁要評估安全性與宣導成效,明訂方向與規
則。「慈濟人要應人所需要而真誠付出,不要
為了應酬而出席活動。」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