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渠那得清如許
◎撰文‧袁瑤瑤◎
真實的最深刻
都說慈濟好,到底好在哪裏?三月初,來自七
個國家地區的實業家回花蓮參加靜思生活營。
有的人可能是在親友的強力遊說下,半推半就
地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親戚、舊識
變得慈眉善目。
在換上白褲、蘋果綠上衣的那一刻,他們頓時
一身輕。從集合地點開始,一路接觸到的每位
慈濟人都是那樣殷勤懇切、笑容滿面;為營隊
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應該都累了,可每個
人的眼睛都發亮。
生活、飲食、交通、醫療……他們在每個環節
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卻從課堂上了解,在遙遠
的地方、陌生的角落,還有更多更多的慈濟人
經年累月地在付出,幫助數以萬計的個人與家
庭。
三月二日下午一點,羅明憲、薛明仁兩位師兄
分享大陸賑災經驗。羅師兄一九九二年請命去
外蒙古賑災時才四十歲,見苦知福、大徹大
悟,發願要當上人的手、上人的腳:「來慈
濟,生命多麼充實,深刻感受到上人的愛、上
人的慈悲。」
薛師兄回憶,一九九六年首次參加賑災,請上
人開示重點,上人只回答了六個字:「讓捐款
人放心。」有一年在貴州羅甸發放,氣溫低到
穿兩件羽絨衣還全身發冷,他心臟病發,被緊
急送往山下醫治;兩個小時不省人事,朦朧中
看見山上那群孩子在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拉著他的衣角問:「師伯,你什麼時候再
來?」在回答「我馬上回來」的那一刻,他恢
復了意識。
他們終於知道,一切都是真的;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的事、活生生的愛。真實的最深刻、最
感人。

身忙心靜,日日是好日
三月二日上午八點半,六百多位學員從靜思堂
回靜思精舍參訪。細雨輕灑,四處一片青綠潤
澤,空氣新鮮到讓人感覺,除了肺,連心和腦
都吸足了氧氣。
化整為零的成員散布在精舍的每個角落,分批
巡禮菜園、堆肥場、陶藝坊、蠟燭間。師父們
背著擴音器、拿著麥克風一一為大家介紹不流
淚的蠟燭、獨一無二的中央空調「清涼風」、
大殿屋頂的「瓦非瓦」、主堂看不見的「地板
麥克風」,庇蔭又提供果實的麵包樹、天然防
蚊液的肉桂葉,以及上人當年與弟子手砌的臺
灣形狀水池……
一草一木都是法,導覽師父親切又幽默,讓大
家知道,隨手一個簡單的小動作,養成習慣,
就可節能減碳、回收再製,累積無量功德。這
一組還沒介紹完,下一組已經在一旁等候了。
來不及介紹到的精舍成員,比如說「小黑金
剛」,若是跟你特別有緣,就會飛來自我介
紹,在你身上叮個幾口。
大殿人潮不斷;一位常住絲毫不受人聲、鎂光
燈影響,虔誠恭敬地把香爐內的沙鋪平、壓
實,讓每炷香都能插在清淨、完美、不見一絲
雜紋的淨土上。對學員來說,這是畢生難忘的
一天,對靜思精舍的常住眾而言,這卻是日常
生活。身忙心靜,日日是好日;他們克己、克
勤、克儉、克難,為全球慈濟人撐起了心靈的
故鄉、為我們撐起了一個「家」。
感恩。

問渠那得清如許
上人抽空與實業家靜思生活營的學員座談。放
眼望去,歷經大風大浪的實業家們,無論有多
麼世故、精幹,粗礪風霜的面容也綻放出溫柔
純真的自性之光。
「自從二OO八年參加生活營後,我每年都從
新加坡帶朋友回來參加。以前天天打高爾夫
球,每天喝酒喝到三更半夜,現在天天投入社
區的志工活動。」「回到馬來西亞後,我要立
即協助帶慈青,將慈濟人文精神帶入公司。」
「我衷心希望結合慈濟志工,一起改善柬埔寨
的水質與衛生條件。」
「上人把我原來以為只能在想像中做的事化為
現實,真是太偉大了!」「我是您遺落在河南
的種子。」「我們發願在瀋陽推動慈濟。」
「我有責任和義務將慈悲和愛帶回青島,去影
響家人、朋友和員工。」
「人在公門好行善,我決定投入大愛的行
列。」「遊過千山萬水,臺灣還是我心中的寶
島,除了濃濃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臺灣有慈
濟。」
上人聆聽大家的心聲,記下每個人需要的協
助,殷殷叮嚀,不要當光會企畫的企業家,要
當腳踏實地的實業家:「每位實業家都是就地
取材,應該回饋社會。志同道合的善緣凝聚起
來,社會就會祥和。我不知能否看到那一天,
但我看到,周圍已出現菩薩群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
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朝大學者朱
熹的這首詩傳誦千古,我看了卻聯想到慈濟
人,聯想到我們的「源頭活水」正是佛法、上
人。

一切都是好因緣
菩薩保佑啊,我和阮義忠師兄每次搭火車回花
蓮都十分順利。有時打定主意站回去,卻剛好
有人退票;有時買了站票上車,看到空位先坐
一下,卻一路未受干擾地坐到花蓮。
三月三日回臺北的票還沒著落,一問之下,下
午三點十九分有列慈濟專車開往臺中、停靠臺
北。這回的營隊工作大部分由中部地區的師
兄、師姊承擔,加上學員,少說也有四、五百
人。
聽說還有空位,馬上繳費訂位,心想真是好因
緣。回頭碰到慈濟人醫會紀邦杰醫師,他的第
一句話竟也是:「真是好因緣。」原來他打定
主意,要阮師兄和我心得分享。於是,火車開
動沒多久,我們便「巡迴演出」,跟七節車廂
的新發意菩薩結過好緣,臺北也到了。可敬的
紀醫師與洪啟芬醫師、謝輝龍院長,已經累了
好幾天了,還一路站著幫忙拿擴音機;聽了
七、八次差不多的內容,也沒打瞌睡。
想起上人在營隊圓緣時,從出家開始敘述,如
何來到臺灣的東部創立慈濟:「我發現花蓮的
缺乏,若把它彌補起來,會是美好的琉璃,清
淨無染、閃閃發光,可以淨化人心。但是談何
容易,一個出家人身無分文,拿什麼來為東臺
灣補足欠缺?可是因緣不可思議,種種因緣呈
現,由不得我不在花蓮成立慈善工作。」
老人家敘述平淡,我卻聽得嘖嘖稱奇。回顧來
時路,是否也曾有徵兆顯示,今日我們為何會
以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為使命?想不
起來也沒關係,好好走穩上人帶領我們的每一
步,一切都會是抵達淨土的好因緣。
◎慈濟月刊‧隨師行腳◎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節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