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Gzk87yB7s58.Dv.oSud6pM3vGfNeb9MVeM4AZktP20Mm.1kZ3x0HjA--/56/l/Ib_q27d.mU310ft2YsP.Rg.jpg)
~~~~~曉雲法師法語~~~~~
悟得佛心微佛語 契明宗教了無文
禪,果真無言說棄經義?玄心微旨
得得來,永嘉證道便如此:「宗亦
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可知滯空溺寂情死智灰,非禪也;
依教不契宗,非禪也;契宗不依
教,猶非也。佛心佛語,廣攝有
情,般若六度,明禮相用之圓,花
開蓮現,花果自成。故謂「般若思
想,菩薩精神」,以禪教不異為
功。佛教永在人間,不出悲智二
輪,法運無窮,日月同光。《宗鏡
錄》卷第一:「西天上代二十八
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
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
師,思空山本淨禪師等,並博誦經
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
證.....以聖言為定量,邪偽難
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故
圭峰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是釋
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佛經中
所示教理,啟明禪行之重要性,所
謂「非禪不智,非智不禪。」佛在
世時常啟示弟子們明自本心,見自
本性,故於教理外隨處隨時遇種種
方便善巧之機緣,示現超理論性之
啟發靈機。有一天佛陀經行林間,
眾弟子隨之,佛偶然回首採摘林間
樹葉置己掌中,而示眾言:「我所
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
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
葉。」佛所覺了正法如大地之草
木,所謂妙法無邊,但要吾人發自
內心求自本性,使有充分具足,法
源心悟,不向外求。
地有故紙,佛語比丘取之,受教即
取。佛問比丘:以為何紙?諸比丘
白佛,此裹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
故。佛復前行,地有斷索,佛告比
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復問曰:此
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
此繫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
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
道義隆,友愚闇澤殃罪臻。譬彼紙
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腥,漸染翫習
各不自覺。
佛教是機教,是身教,是向人心中
啟示。故謂中國後期之枝葉禪(一
花五葉)以話頭公案為警悟弟子,
也是源於佛經所載之以話說,以動
作而啟示之效法,亦有根據。因禪
宗最顯著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世
尊默然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
第一代傳法之微妙境界,佛言「不
立文字,涅槃妙心」,至妙心之
境,當然文字是不立了,否則云何
是妙心(立字當作站立,即著地不
移,非妙行)?故不立非不要經
典。如藥山禪師答人問:「學人還
得看否?師云:汝看牛皮也須看
穿。」即是六祖惠能禪師語法達師
偈:「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
華。」妙義無窮。在大乘佛經中
「見以超自然,超理論的記事為
多」,故可作為公案禪機(與小乘
經典內寫之不同,《阿含》中記事
多屬教訓事實),如《維摩經》
中,文殊問疾等之對話,處處都像
觸及人的思想,簡直令你不能不動
動腦筋。故云「非禪不智」,即此
意義。然必有活活潑潑的心,始能
與經中教旨相應,此則非智不禪
矣。如《金剛經》中,說盡千言萬
語,曰:「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
說法。」此實相般若之體空妙法。
至此,其境界遠勝於「析空」之
理。止觀「依他性法者」、「剋從
意識用功,轉識成智」──智即禪
功。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