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989.JPG IMG_2989.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93km1208/1429614203-3850203455_m.jpg)
四種境界看人生
看過一段小故事:弟子問達摩:“如何才
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
人?”
達摩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
趣。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要把
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要把自己
當成自己,這是“自在”。四種境界講明
了人應該如何達觀的看待人生。
“無我”其實講得是無欲。人沒有慾望了
,也就沒有私己之念,如此也就能夠超脫
於名利,快樂的生活。當然,無慾不代表
無求,而是講人的慾望不能超越所需,人
只有求自己能夠得到,並且是需要的,才
會無欲則剛,不陷入名利之苦。很多時候
,人們為自己標定的目標太高,所謂一山
望著一山高,總是想抬著自己,到達另一
處高地,結果卻發現深陷名利的泥沼,不
得自拔。人無攀比心,當無痛苦意。標準
的製定,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好高騖遠
,所取為生所必需,所需為生所必須,如
此才能進入“無我”的歡樂境。
“慈悲”其實講得是人性。人性至善,則
悲憫萬物。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
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一個人的責任感
可以讓人充滿了不斷前行的動力。任何的
成功以及正義的堅守,其實都是責任感使
然,這是人性之善決定的。人生而為人,
當有所堅持。社會組織的構成基礎,就是
在一個最大的道德公約數之下,約定俗成
集合組建的。在這個集體內,人們必須遵
循約定的道德。道德之上還有共同遵循的
社會制度,也需要人們共同維護。如果一
個集體內,人人沒有了悲憫之心,慈悲之
念。滿足自己不管風雨,卑鄙取利不問報
應。那麼,這個集體就是非常壞的集體,
當人們人人不知有別人,而只知道有自己
,慈悲之念喪盡,快樂也就沒有了。個人
、集體都是如此。有一句廣告詞說的話: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此意也。
“智慧”其實講的是原則。每個人與人交
往都要有界限,明白別人不是自己,別人
的東西屬於別人。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
原則,既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能苛求於己
。生活中很多的困擾其實就是分不清別人
與自己的界限造成的。做事不講分寸,待
人不知有別。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懂得以
別人之心度之,遇到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困
擾,不知道說不。一個人沒有原則,做事
就會違背道德或者法律,輕則被人見棄陷
入孤立,重則最終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如果一個集體之內,人人都不講原則,沒
有別人之念,唯有自己之私,那麼這個社
會一定是極端冷漠和自私的社會,人人最
終處於構陷他人及互相構陷的境地。如此
,何有快樂?
“自在”其實講的是“自尊”。人貴有自
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德。不論是生活中
,還是職場中,任何輕賤自己的人,都不
值得信任。一個人一旦連自己都可以捨棄
,那麼他當然也會捨棄別人。自尊之人當
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曲意賤己
而謀取不義之利,不輕賤他人而藉梯上樓
。有尊嚴的活著,其實就是快樂的活著。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尊,那麼還有什麼快
樂可言呢?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
,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如
此,則人會快樂追求於高尚理想的路上,
人豈能不快樂?
四境人生之論,道出了人及社會集體應該
堅持的理想和信念。人人都追求快樂幸福
的生活,人人也皆有追求快樂幸福生活的
權利。但是前提必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堅持有放棄,更要有原則和自尊之念。
無欲以自求,人性盈善念,原則有堅持,
自尊迎生活,如此生活則妙趣橫生,快樂
自己,幸福社會。
◎轉貼心靈勵志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tzuchi.net/QuietThink.nsf/gettodayst?Openagent)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