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入茶境:明心見性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
條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
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
門“吃茶去”公案為藍本來著重詮釋。
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
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
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為中國
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不
同的風格。比如在日本,茶道側重於宗教儀式
化;在韓國,茶道側重於具體實用的禮儀化;
在中國,茶道側重於藝術表演性質。柏林禪寺
方丈明海法師說,雖然各有不同,但禪茶文化
的根在中國。
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體”的氣氛
之中,易於進入禪的真實境界,見到自己的本
來面目,明心見性。因而“吃茶去”作為禪的
“悟道”方式,構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
慧境界。
“茶禪一味”,無論“禪”在前,還是“茶”
在前,對它的注解都應該是“禪和茶”或者是
“茶和禪”具有“同一興味”。這樣的“同一
興味”,我理解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
禮仁,茶可靜思……那麼禪呢?同樣是這樣。
佛教對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
作用,講“禪茶一味”而把“禪”放置在前,
這是無可挑剔的;設若從中國茶文化五千年的
大背景論之,“禪”只是在融儒釋道三教文化
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把“茶”放置在前,
也是無可厚非的。
“禪茶一味之‘一’是一種心境,而‘味’則
是體悟”的說法。禪、茶與“一”和“味”以
及飲茶人的心境、體悟皆化成為一,沒有先與
後。
(文/曼殊法師)
◎轉貼心靈感悟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