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30224_114926(0).jpg

 

 

禪意的自然

 

 

何為禪,何為道,

大多數的人一聽到“談禪說道”,

總會以為是非常抽象的,

其實未必,禪是非常具體的。

星雲大師說:

禪是一枝花,是人生的一朵花;

禪如鹽和味素,是人生中的美味;

禪是漂亮女人的胭脂花粉,增添了女人的嫵媚;

禪是我們的心,有了禪,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經驗,無一不是禪機,

因此說禪是不能離開生活的,

離開生活的禪只會是一汪死水,

禪的起源便是一有力的例證。

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時,

手中拿著一朵蓮花,一語不發的面對大家。

在大家面面相覷時,唯摩訶迦葉會心一笑。

於是釋迦牟尼便說:

“吾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在這拈花一笑之間,禪就誕生了。

這段富於浪漫色彩的傳說,也許並不是真的,

但是它表現禪的起源方式,卻把握住了禪的精神。

 

 

禪使我們啜飲生命的泉源,

因而使有限的人類從這個世界中解脫出來,

禪的目的就在於突破迷妄,

使我們隱藏的活力得以自由的展開,

使我們內心一切創造的動力得以自由發揮。

迷雲消失之後,我們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性了,

也就是看到自己本真的面目了,

現在,我們便認識了生命的意義了,

便知道生命不是盲目的鬥爭,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明確生命的根本所在,

然而,其中的某些東西,

卻能使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到幸福。

 

 

然而幸福並不是唾手可得的,

相反由於人們在生活中的“過分理智”,

而致使人們認識事物產生某種隔閡,

生出一些虛浮無名的東西,

擾亂我們的某些精神層面的本真判斷,

禪之某一方面的作用,

即使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本來的自由自在,

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所竭心追求的平和一直都未曾遠離。

 

 

蘇軾有詩云: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此詩所表達的,就是這種意思。

煙雨就是煙雨,潮水就是潮水。它的本真如此。

 

 

一禪師有云:

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既參禪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禪悟之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了。

禪家不訴諸虛浮的名言知識,

只是訴諸親自體驗的事實,

而我們親身體驗的,就是本真的生活。

 

 

人的生活不能離開自然,

人的存在根源於自然,人不能活在自然之外。

所以對於禪來說,

人與自然之間往往有一種彼此之間親切的了解。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禪師所言,

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從常識的角度去看山看水,

這時的山水是沒有生命的山水;

既參禪後,我們不再把山水,

看作是聳立和流淌在自己面前的自然物,

而是把它化為與萬物合一,

山便不再是山,水也就不再是水了;

可是當我們真正的禪悟之後,

便把山水融合在自己的生命裡,

也把自己融合進了山水之中,

這時的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

並且是獲得了生命的山水。

 

 

所以,一旦我們認識自然為自然,

自然便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自然不再是與我們不相關陌生者。

我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我之中,

我與自然,不分彼此,根本合一。

如果沒有這種合一,就不會有自然,

禪之所謂“本來面目”,就在這裡體現。

 

 

只是,看來如此玄妙的禪,

真的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與意義呢?

舉一例試闡之:

作為西方傳統的兩大來源的希伯來文明與希臘文明,

崇尚著知性與理性主義,

這當然促進了科學的蓬勃發展,

但同時會走入極端,

將人的生活與自然看作是對立的關係,

認為人只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

即使是現在的環保思想,

也是從人類更好地利用自然的目的出發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人們情意生活的相對萎縮,

人格的完整性受到割裂,

甚至導致某種程度的生存危機。

 

 

而禪將生活與自然看作是統一的,

在自然的、自在的生活中去感悟禪機,

達到自己的心靈與精神層面的純淨的境界,

達到自己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合一,

破除那些阻隔萬物的浮華虛無,

認識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關係,

在此中認識之下,我們也許是能夠找到一點兒,

破除現代人的危機的靈感與線索。

 

 

當然,要說的是,

這是就禪意的自然所做的簡單闡釋而已,

只是禪的意義的某一方面而已。

一言以蔽「禪意的自然」,

就是追尋內心的寧靜,物我的和諧共生之道。

20230224_114932.jpg

◎轉貼心靈感悟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蘊璞小院 的頭像
    蘊璞小院

    蘊璞小院的部落格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