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31109_112625.jpg

 

 

禪是人生的智慧

 

 

禪,大家總是在說,

但是具體的呢也沒有多人能夠解釋的清楚。

最開始是梵語翻譯過來的,

叫做「禪那」(chan nuo),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充滿智慧的定,

(也叫做止觀雙運,定慧均,思維修等)。

現在我們再來說禪,

有一個現象,就是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跟禪聯繫起來,

也是基於很多人不懂。

比如:「行住坐臥皆是禪」,

然後引申出來的衣食住行、談茶論道、

上班上學,等等皆可是禪,

那是講求追尋的一個境界不能把意思以偏概全。

 

 

禪是源於印度的一種禪定方式,

所以禪不僅僅是一個字,

禪定、禪悟等,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當年隨著達摩祖師傳入梁朝,

經過六祖慧能的改革與傳統文化的融匯之後,

形成了更適用於大眾的一種「開悟見性」之法,

並且直到現在都值得人們去學習的一種智慧。

 

 

慧能祖師的《六祖壇經》說到: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而定」講求的就是觀心,

不可被外在的假象所迷惑本性、所束縛,

也不能被內心的各種意念所誤導。

我們應該保持內心情緒的平靜,

也就是提到禪定的核心是定。

修禪的目的,它就在定,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談到功課,就說到禪修,

在這裡很多人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

進入修禪之後開始變得執著於此,

期望早日頓悟和獲得大智慧,更是期待獲得「神通」。

還有一部分人,

以此作為包裝自己的外表,這就無需多言了,

也是需要修禪的人能夠對禪有一個初步的定義,

切不可走偏方向,反而得不償失了,

也有違禪宗的傳承文化的本意了。

 

 

所以講禪是解行並重,這個之前文章有提過。

行就是講求實踐,

這與人生實踐,社會閱歷等是分不開的,

不能單單去講那些文字以及過於深奧玄妙的東西。

在生活中修禪,領悟人生智慧,

並把這種智慧應用於生活。

 

 

貪瞋癡是我們生活憂慮與煩惱的本源,

核心在於執著,當然這個執著的方面也有區分。

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的,

就是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世界觀可能遠一點,就人生觀來說,

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欲望的引誘,

生活工作上面對的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加價值化,

再深入的就不適合說出來了。

這些都是逐漸蠶食我們人生觀的因,

也是導致迷失自我心靈的果。

大家變得更加以自我為核心,

一切事物與人都站在你的對立面時,

你生活內常常充滿著各種衝突與矛盾,

失望、煩躁、憂鬱等情緒伴隨你左右。

抑鬱症群體也在日益增加中。

 

 

當我們的生活充滿這些之後,

難免做出一些有違本心的舉動,

以至於更嚴重是事情發生。

在我說內觀禪修時候,

也在強調時刻觀察自己的本心與行為,

要不斷反省、審視自我。

最後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且生活達觀與自在的態度也將影響家人與朋友,

何樂而不為呢。

 

 

禪的智慧,在於看破後放下,放下後而自在。

世間萬象,未來的種種虛幻,

在你看破之後,你將面對的是更加真實的自我,

也會放下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學會放下,便是一種大智慧,

當你放下,身體與心靈會感到從未擁有的輕鬆。

 

 

禪就是指我們的心,也是佛的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

是大般若的智慧心,平常心是禪,覺悟的心是禪,

解脫的心是禪,自在的心是禪,無貪嗔痴的心是禪。

禪屬於不是語言卻又不離語言,

不是文字卻又不立文字。

無論用什麼樣的文字和語言是講不清楚禪的。

修禪道最後會到達明心見性,明本心,

了解自我的本應存在的智慧心。

見性就是,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圓滿的,

學禪也是為了讓生命更加圓滿,

所以禪是基礎現實又超越現實。

 

 

每一次講到禪都是意猶未盡,

因為其對於人生影響之大,

是你不能通過文字所能了解的。

禪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你面對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上將體現的淋漓盡致。

20231109_112626.jpg

◎轉貼心靈修習佳文共賞◎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蘊璞小院 的頭像
    蘊璞小院

    蘊璞小院的部落格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