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合,諸事成
◎證嚴上人開示◎
貪愛執著,心盲苦惱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法華經‧方便品第
二》:「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
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
法。」
「兩千多年前,佛陀即言人間多苦,種種苦都
起於人心。人間之苦,苦於『心盲』——受五
欲牽引,貪愛、執著、瞋恚、愚癡;只關注自
己在乎的事物,對於其他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
上人慨嘆,凡夫看不見道理,所以安不住心
念。「無法提起追求大乘法、脫離苦難輪迴的
心;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受苦造業,不知不
覺。」
長久以來,社會大環境的風氣以私利為重,人
與人之間經常為了利益而起衝突,引發更多人
禍與天災。上人感嘆,人心本純淨,卻受後天
種種境界影響,不斷複製無明煩惱,一念偏
差,造作惡業、累積業力。
「心靈稍有不平衡,惡言惡語渲染開來,就會
煽動對立衝突,造成許多災難,使無辜百姓受
苦難。」
上人指出,現今世間濁氣濃重,大眾跟著呼喊
鼓譟的盲從、盲動現象,已能明顯感受「五濁
惡世」的「見濁」、「煩惱濁」、「眾生
濁」;浮躁不安的人心若未善加平撫而引起動
亂,實是社會國家之禍。
「『劫濁』之時,人心不安,容易因一念偏差
而生惡效應,積聚強大的惡業力。期待全球慈
濟人廣招人間菩薩,就地淨化、安住人心,引
導人人走上正確的倫理軌道,帶動祥和平
安。」
感於世間惡濁、是非不明,上人教導清修士
們,既發大心為天下人做天下事,就要用佛法
安住己心。「要開闊心胸與眼界,凡事主動積
極;莫坐等事來,要自動自發多承擔。」
付出無求,積極任事
與實業家志工談話,上人感恩大家長期護持慈
濟,付出難以計量的金錢與時間卻不居功,反
而愈加縮小自己,故能得歡喜自在。
「來慈濟是要修行,不是求功德。若學佛之前
貪財富、學佛以後貪功德,在社會上與人計較
利益,在佛教團體裏也和人爭名、爭功德,仍
是受貪欲所牽。」
實業家志工能無私付出,不爭名爭利,上人深
感安心;更期待人人:「不只做好分內事,且
要積極任事、勇於承擔。」
科學家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量上升速度比預
期還要快速,未來極端氣候如暴雨、颶風等,
發生的頻率可能倍增。上人以此警惕大眾:
「毀滅性的天災令人恐懼,人心不平衡而引發
社會動盪,亦是後患無窮。慈濟人要維持心念
清淨無私、誠正信實行事,才能使法脈與宗門
代代傳續。」
合和互協,共成好事
西澳洲覺智寺住持阿姜布拉姆法師來訪,與上
人會談,提出數個問題交流——
法師:「如何能讓所有佛教徒,共為天下祥和
而努力?」
上人回應,不只是佛教,期待全球不同宗教信
仰者,都能「共同一心、合和互協」,如此天
地之間才能祥和平安。
法師:「目前所見,僅是佛教徒之間,就無法
和平相處。」
「並非宗教信念不同,無法和平相處;是人心
不平衡、引發種種事端。」上人認為,不只是
佛教徒要捐棄己見,而是人人都要破除私我執
著、人我分別,共同為天下付出。
法師:「有些宗教認為,要把所有人改成和自
己相同的信仰。」
「我從來不這麼想。世間諸大宗教皆宣揚仁
愛、博愛,與佛教的無私大愛相通。」上人表
示,慈濟人無論面對哪一種宗教信仰者,皆以
「感恩、尊重、愛」相待,不同宗教人士自然
也能以感恩、尊重、愛回報,共同為淨化人
心、救拔苦難而付出愛心。
法師:「慈濟人積極推動『人間菩薩大招
生』,是否也希望號召更多人成為佛教徒?」
「主要的目的,是邀約人人一起行善、做好
事。」上人表示,許多慈濟人並非佛教徒;而
慈濟所救助的對象,也不分宗教、種族;亦未
曾要求受助者改變信仰。「我最大的希望,是
無論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能平安、和諧共
處。即使現階段無法讓天下都平安,至少希望
人心能和合,莫相互排斥。」
上人感恩法師蒞臨指導,期許共同攜手,讓世
界更好。
愛為管理,戒為制度
北京「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中心」總幹事方樹
功等人來訪,問及「義工人數快速增加,如何
管理經營?」
上人分享,慈濟「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
理」,只要人人有愛、彼此能合,就能眾志成
城。「志工團體也要有紀律、有制度,否則會
鬆散。慈濟人守戒、有愛,人人以『誠、正、
信、實』自我管理,故能合和互協,共同投入
愛的方向。」
方總幹事言,中國大陸的老人家大多沒有宗教
信仰,十方緣希望使其在臨終時能感受到愛。
上人言,其實這也是「宗教」。
「宗教的『宗』,就是宗旨;『教』,就是教
育。你們為了讓老人感受愛而組織志工,這就
是宗旨;志工也需要有制度,並且安排課程學
習,這就是教育。」
慈濟志工強調「合和互協」,上人說明,
「合」字是由人、一、口組合而成,意謂多人
同一心、同一口。「心能合,就能眾志成城;
人人思想方向正確,相處時就能和和氣氣、互
愛協力;如此要成就一件好事,就不困難。」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