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平的心靈生活

 

佛陀傳記中,有一段極具啟發性的 

故事。相傳悉達多太子為悟得正 

法,捨棄宮廷奢華享樂的生活,轉 

而隱居山林,每日僅食一麻一麥, 

以極度刻苦的方式修行。過程中, 

他深感物欲熾盛、縱情聲色固然不 

利修持,但違反生理、傷害軀體的 

苦行,同樣無益於證悟;唯有捨棄 

苦樂兩邊的極端,過「中道」的生 

活,方能悟道解脫。

 

有此體悟後,悉達多結束苦行走出

樹林,想到附近的尼連禪河洗淨塵

垢,卻因饑餓過度不支倒地。幸好

一旁的牧羊女供給羊乳,虛弱的悉

達多才恢復體力,跋涉到對岸伽耶

山的菩提樹下端坐修行,終於在七

日後開悟正法,成為宇宙大覺者—

—佛陀。

 

佛陀成道的故事,說明了唯有不苦

不樂、兼顧身心平衡,才能成就法

身慧命;過度刻苦與過度享樂,都

會是生命覺悟的障礙。

 

現代人的危機在於過度享樂。近來

全球遭逢金融危機,經濟普遍不景

氣,大多數國人已經自發性的節衣

縮食,開始克制享樂的欲望,甚至

可能因生活條件大不如前而發愁。

 

然而我們亦可如是善解:經濟發展

停滯,消費需求減少,生產開發趨

緩,正是減少碳排放,讓地球喘息

的大好良機。人們在不得不節制消

費的情況下,正可開拓歸於「中

道」的心靈生活。如證嚴上人提出

「清平致福」的主張,鼓勵人人在

生活上做到克己、克勤、克儉、克

難,少一點奢侈、多一些平淡,寡

欲自然輕安自在。

 

在國際賑災行動中,慈濟志工深入

貧窮國度,經常看到「月點燈、風

掃地」的簡陋居所,然而居住在其

中的人們,卻有著燦爛笑容。貧者

的怡然自得,反映出快樂不是有錢

人的專利,只要知足就能常樂,就

能免除「有一缺九」的求不得苦,

而且還有餘力布施行善。

 

許多接受慈濟幫助的人,雖然家中

清貧,但也熱誠響應「竹筒歲月」

精神,捐錢的數目雖小,但難捨能

捨令人感佩。又如環保志工即使面

臨賣一車資源還不如花掉的油錢,

依舊以草根人情,繼續用行動來守

護大地,這些都是「心富」超越

「財富」的具體展現。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在

滿足生存基本需要的原則下消費,

不縱欲浪費,既有益身體健康,又

能達到心靈的清明平和。值此全球

不景氣,人心隨著各種經濟指數動

盪的時刻,如何擁有清平的心靈生

活顯得更迫切重要了。

◎慈濟月刊 社論◎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