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下 一念永恆
◎證嚴上人主講◎
講於二O一三年十一月一日至十七日 編輯部整理
每一秒鐘,都是這一生的唯一,
緊緊把握因緣來時那一秒的發心,
「做」就對了,精進不偏差;
恆持這分發心,
成為一輩子的志願,
就是「一念永恆」。
每年這個時刻,總是很歡喜慈濟大家庭「添丁
」——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十一月在臺北板橋和三重兩個園區舉行,今
年有三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歸來、一千四
百多人受證,正式成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
慈濟發祥地在臺灣,愛的能量放射到全球。要
走進慈濟大門,對有些人來說是艱鉅的,尤其
不同種族、語系的人們;但他們不僅堅持,且
道心堅固,令人感佩。
智利志工吳惠蘭有懼高症,來回臺灣一趟要搭
約八十小時的飛機,但為了完成受證心願,她
克服了每分鐘的心靈難關。海地和非洲的辛巴
威、南非、莫三比克、賴索托,也都有志工回
來受證。這群黑菩薩雖然生活不富有,但都有
能力助人,心靈財富亮麗;他們是我心中的黑
珍珠,也是寶貝。
新受證的志工中,還有不少人曾經是慈濟的照
顧戶。在生活發生困難時,因為有很多人愛心
付出,讓他脫貧、心富;或許現在物質生活沒
有很大改變,但他想要回饋社會,因此參與志
工培訓,希望從受幫助的人,轉變為服務人群
。這分心,讓我很感動。
人性本善,肯付出的菩薩心也是平等的。行善
造福,莫存「我這樣做會有好報」的心,心有
所圖、有求的欲念,就有煩惱。做好事、與眾
生結好緣,心靈感受會很長久,這粒善種子會
在八識田中,成為來生的善緣、善果。
●
時光易逝,命亦隨減。生命每過一天就少一天
,要把握時間精進付出,讓慧命日日增長。
慈濟人同發一念心,精進在菩薩道上;共同一
志,成為「覺有情」人,要用心在生命的每一
秒鐘。一秒鐘的發心、一個對的念頭,能緊緊
把握住,朝正確方向「做就對了」;讓一秒鐘
的發心,成為生生世世的志願,這就是「一念
永恆」。
人生苦短。即使經濟能力很好、看似幸福,也
不可能永遠隨心所欲,仍有許許多多「求不得
」的苦,更不知「無常」何時會來。有人說:
「等我……的時候,再來投入」,希望時間等
自己。但,時間不會等人,人生長短也由不得
自己;可以改變的,是生命的寬、廣、深、厚
度。要發心立願付出,做普天下人的貴人。
時間能擴展空間。慈濟從四十八年前在花蓮成
立,如今全球四十七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人。
不同國度的志工們有志一同,拉長情、擴大愛
,篤定行在菩薩道上,發揮生命的價值。
人人本具善念,無論信仰何種宗教,名稱雖然
不同,善與愛的本質是共通的。佛教的愛,是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忍眾生受苦難;
即使彼此不相識,但「人傷我痛」——傷在他
身上、痛在我心靈,趕緊伸手扶助;這樣的愛
廣闊無邊。
每秒鐘,都是這輩子唯一的一秒;所以我對每
一位受證的弟子,都這樣祝福——希望人人把
握因緣、把握當下這一秒的發心,生生世世精
進向前不偏差。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受證
是行菩薩道的開始,「靜思法脈」是永保清淨
心,不受煩惱污染;「慈濟宗門」就是以清淨
心走入人群,付出無所求,還能「感恩」。
期待大家把法脈宗門精神,帶回各自居住的國
度去「布善種子」,分享好事、好念、好的法
。走好人間路,就能跟菩薩道接軌;人人是菩
薩,處處就能吉祥平安。
莫以惡小而為之,
每次「一點點」偏差,
日積月累,就失之千里。
慈善需要深耕。慈濟人賑災,不只是供水止一
時之渴,還要就地掘井——帶動當地人心中活
泉湧現,哪裏有災難,及時現身救苦。
二OO九年九月,凱莎娜颱風在菲律賓馬尼拉
造成嚴重災情;慈濟賑災廣結善緣,帶動許多
當地人成為慈濟志工。他們多數信仰天主教與
基督教,投入慈濟不用改變宗教,但在人間道
場要如規如儀,守好「慈濟十戒」——不喝酒
、不賭博,改掉不好的習氣等,做好「人」的
典範。
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莫以
惡小而為之——以為沒有人看到,喝一點點酒
沒關係;這「一點點」會再「多一點點」,累
積起來就很可觀。佛法教導我們明辨「是」與
「非」,無愧於法,就能心安。
今年來臺灣受證的菲國本土志工慮妮,過去家
境不好、愛賭博,甚至棄家庭不顧;凱莎娜風
災後慈濟到她的家鄉賑災,她抱著回饋心參與
志工,在訪視、環保等活動中接受豐富的人文
道理,敞開胸懷、改變自己,「賭徒」從此變
成「菩薩」,還把賭伴度進來做慈濟。
她懺悔以往的人生,隨波逐流、為所欲為,不
知所做是錯的,壞習氣對自己的人生損害很大
,卻不自覺愈陷愈深,連帶讓家人、朋友、社
會受影響。
及時懺悔、勇於改過,就是大勇。覺悟的人生
,付出的能量很大。過去在不知不覺中犯錯,
現在明白道理,就要及時改過,用法水滌心,
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心,不只自己得到解脫,
家人也能得到幸福。還要進一步把這分愛的力
量投入人間,幫助其他苦難人也有機會站起來
,接續起「愛的循環」。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付出,不怕路遠、不怕
事難,人多力量就大。「三皈依」中,每一句
都有「當願眾生」,也就是要發心立願——自
己法入心、身體力行,還要帶動別人發大心。
如此一個人改變,就可以利益無量無數人。
人生無常如泡沫。
「法入心」
才能「有法度」,
拉拔苦難人,
造就善循環。
在菲律賓,天災人禍接連侵襲——今年九月底
,三寶顏政府軍與反抗軍的戰火才剛平息,十
月宿霧的保和島遭逢強震,許多家庭天人永隔
;慈濟賑災行動尚在進行中,十一月八日菲國
中部又遭強烈颱風海燕重創,逾九百萬民眾受
災,震驚國際。
各國援助紛紛湧入。臺灣、馬來西亞慈濟人會
合菲律賓當地志工,十一月十三日進入重災區
萊特島勘災、義診,也籌集糧食、物資準備發
放。災區觸目所及,就是「悲」與「慘」,原
本充滿理想的人生,一陣大風、一場大雨過後
,家破人亡。
人生苦空無常,如泡沫般易碎。面對人間數不
盡的難關、說不完的苦難,平日「法入心」,
才能「有法度」。志工們不捨、不忍,發心立
願排除萬難,把愛與關懷送到需要的人身邊。
天災過後人心惶惶,這個時候最需要「膚慰」
的力量。這波菲律賓救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
走,請大家匯聚愛心,幫助苦難人度過難關。
「有」了還想「再有」,
放任欲念、過度浪費,
污染環境也污染心靈。
放眼天下,災難偏多。人人當靜心思考,應創
造什麼樣的環境,讓人安、心安、大地平安。
人們仰賴大地生產五穀雜糧以活命,卻為了追
逐利益,不斷開發、破壞大地,且污染空氣、
傷害海洋生態。美好的自然環境一經破壞,就
難以挽回;大地不平安,人類如何能幸福?代
代子孫又如何能安居?
生活中使用的一切,無不取自大地。地球資源
有限,過度透支,等於向下一代借貸;現在造
惡因,後世得惡果。
天地的平安,與人們的心態、行為息息相關,
要時時自我提醒節約一點,消耗就會少一點。
反之,放任欲念——別人有,自己也想要,不
斷汰舊換新。過度消費,造成大量生產、廢棄
,不只污染環境,也會污染心靈。
想要吃好的、看美的、住享受的,「有」了還
想要「再有」;貪求食、衣、住、行,欲念無
盡,財產只有「一」不夠,拚到了「九」還是
不足,總是要再加幾個「零」。一直追求空洞
的「零」,對喜愛的東西貪求無饜足,得不到
就起煩惱、造種種業。
人生無論添幾個「零」,到頭來終究會「歸零
」;一切苦,實源自貪欲。日常生活中,「恰
恰好」就好;太過奢侈、太過於想要,就是多
餘。期待人人「轉煩惱為菩提、轉占有成菩薩
」;多造一分福,就多一分保護、消一分災。
●
平安就是福;而社會祥和,才能真正平安。如
果任由心靈方向偏差、釀成心靈海嘯;人心隨
波逐流、聞聲起舞,不明是與非,內心的「貪
、瞋、癡、慢、疑」變成社會風氣,善法將被
無明顛覆,人間就會處處起霾害、造動亂。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吸收淤泥為養分,還能莊
嚴蓮池。身在五濁惡世,要發菩薩心走入人群
中付出,從中體會無常、見苦知福;不只自己
得到法喜,也能解除人間的痛苦。請大家多用
心!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