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慮與近憂
◎撰文‧林美容◎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人往往身陷煩惱而不自覺,但如果以局外人的
心態來觀看,用佛性來對照人性,在日常生活
中時時照見自己,則「煩惱即菩提」。
從青春年少的時期,我就喜歡觀察人性。一路
走來,也不知看見了多少人事浮沈,撞見了多
少人性底蘊,作為一個半生不熟的學佛者,人
性往往是我思考佛性、領略佛性的一個基礎參
考點。
佛法認為有煩惱謂之眾生,所謂「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煩惱,更
重一些就形成焦慮;但是人往往身陷煩惱焦慮
之中仍不自覺,只有旁人容易清楚看見,我想
這應該是一種局外人的清明吧!如果我們能夠
常保局外人的心態,觀看自身的起心動念、行
為舉止,那麼煩惱一生起時,將會無所遁形,
焦慮一生起,便心知肚明;或許要對治它,就
容易了。
一般而言,人的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但是童
年的一些不幸遭遇,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
造成的陰影與烙印,其實不容易抹滅。有些莫
名的委屈感與恐懼感,常常在類似的情境中,
跑出來干擾當事人心境,自己難說,別人也很
難理解。
這不是遠慮,卻是一種深憂,連自己也看不清
楚明白的深層憂慮。一個人的人格成長、情感
與情緒反應的基模,也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
:好的經驗讓人健康、陽光與正面;不好的經
驗常讓人跟它奮戰一輩子。
相對於「近憂」——即刻要來的麻煩、關卡,
造成我們煩憂;「遠慮」是往前籌謀自己的前
途與未來,思慮多了,也會產生煩憂。我想大
部分的人都是遠慮少些,近憂多些,可是也不
盡然;人們其實都會想長遠的事,只是隨著不
同的年齡階段、身分地位,所想的長遠事也不
會一樣:政治領袖可能想的是歷史定位,企業
家想的可能是擴大市占率,學者想的則是著書
立說與學術慧命等問題。
常想:佛最了解眾生,知道眾生被煩惱所束縛
的苦,所以提出一個相對性的絕對概念,就是
用佛來對照眾生、用佛性來對照人性、用菩提
來對照煩惱;所謂「煩惱即菩提」,正是要讓
自己的菩提心升起,才能照見自己的煩惱。對
學佛的人來講,要成佛好像是遙遠的目標,但
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照見自己,卻是我們
都可以學習的重要功課。
◎百川歸海◎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節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