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之美
一直很崇尚諸葛亮《誡子書》裡的一句話:
「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這是諸葛亮對人生經驗和靜心的一種總結和悟語,
蘊含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殷殷期望。
他告誡兒子,要以心靈的寧靜來使自己盡善盡美,
以生活的簡樸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心靈無欲恬淡,才能使志向明確堅定;
心靈的純潔寧靜,才能使思想境界遠大宏偉。
禪家有打坐的功課,
氣守丹田,摒棄雜念,是為了靜心養生。
靜心並不是說了無牽掛、無所事事、觀望等待,
而是指由襟懷坦白所得到的心理寧靜,
它是一種修養、一種本領、一種境界;
更是一種恬淡清潤的心態、從容不迫的信念。
在禪房的牆壁上,通常會有一個「靜」字,
寓意靜中求學,靜中悟道。
周國平說得好:「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人生更豐滿。
心靜路寬。
今天的時代,多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功利。
生命裡有太多的牽扯,它們如繩索一樣束縛著我們,
只有靜下心來獨自品嘗那份寂寞,
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
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立於制勝之地。
看歷史上的智者賢人成其大事,
沒有耐不住寂寞的,他們都能心靜下來自修。
懂得其中道理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十年磨一劍,才成就了復國大業;
史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
才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寧靜致遠。
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課是:
常常安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靜,有助於我們對人生前途深遠的思索,
希望和理想的藍圖也常在靜靜的思考中臻於成熟。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
「給鳥兒的翅膀縛上金子,
它就再也不會直衝雲霄了。」
處於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
喧囂欲望無時無刻不包圍著我們,
一不小心,就會在我們心裡激起波瀾,
原來純淨、安寧的內心就會變得浮躁和功利,
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面對各種困惑,心靜如水,不慕名利,坦然面對,
只有這樣,才能在燈紅酒綠中耐得住寂寞,
在功名利祿前把握住底線;
在得意時不飛揚跋扈,在失意時不怨天尤人,
最終遠離喧囂和誘惑,走向超越。
齊白石在畫畫成名後,有人問他,
如何從一個木匠華麗轉身為一個作畫的巨匠?
齊白石說:
「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事業可成。」
涵養靜氣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只有把其當成一種快樂,
才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得失;
涵養靜氣更是一種精神的升華,
一種自我跨越的過程。
只有這樣,才能在平凡的生命歷程裡發掘真我,
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
寧靜是一種心境,寧靜是一種智慧,
寧靜是一種心靈的環保。
浩然處世,靜氣養生。
君子溫婉如玉,猛將靜如處子。
靜,是心的豁達與恬淡。
靜中開悟,靜中明道,
一個簡簡單單的「靜」字,道出了人生的全部真諦。

◎轉貼心靈修習佳文共賞◎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