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雲法師法語~~~~~
禪法修習
禪門自謂:乾坤坐斷,遍觀法界。
故《永嘉禪師證道歌》云:「行江
海,踏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
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
干。」一、究竟「禪」要怎麼樣
參?何以要參?二、為何學禪一定
要先修習靜坐?靜坐與參禪有何關
係?三、又小止觀所修之數息,與
「般若禪」有如何的關連?這些相
關性,希望簡要的為大家介紹。讓
我們發心學佛,與發心擁護佛教事
業發展的善信居士,能對靜坐修習
禪行,不祇知道學習安靜的受用,
同時也對佛門極重要的禪法風規及
其風采人物,有概念性的認識。略
釋以上三點如后:
第一「禪」是直指吾人心性之道。
「明心見性」是參透了我們的心是
千變萬化,如狂猿走馬、善惡混
雜,所以造成許多人喜怒無常、感
情脆弱,形成個性乖張,造成負因
果,不能成就福慧圓滿的人生。佛
陀教我們許多禪法、修攝散亂心,
明了佛性常住真心,定慧莊嚴,於
是見了本有佛性。因不易進入,故
云參、參鑽.......。
第二是「靜坐」與「參禪」。「靜
坐」又名「坐禪」,有些人見人靜
坐,就說參禪打坐(靜坐又可稱打
坐)這都是一貫相通的義理。因參
禪是表禪定的功夫,講過關,禪門
有過三關(所以禪堂方丈那枝香板
有三畫,是表過三關的意思)的術
語。三關暫且不談,先談「靜
坐」;「打坐」、「坐禪」原是一
種意思,但都有三種境界。「靜
坐」是四肢修結(故謂結跏跌坐),
心亦不東西亂想,結歸一念用功
(如數息一念等),一切內外都寧
靜。從靜到淨,是禪的境界(宋朝
大珠禪師謂:心無妄念是禪),故
可稱為「坐禪」。若修禪工夫能靜
到淨,當然也可用功「參」了(參
是不易進入而用力鑽,便可得入,
如堅固的牆要鑽入一口釘也要用力
啊)!但不具真功夫,則不易透參
禪之境。至如打坐,是打七,打第
七「末那識」,故云打坐(靜靜內
功與第七識打仗)。
第三是「數息」與「般若禪」之關
連。數,一念專誠地在數出入息,
沒有絲毫雜亂的妄想,數至「以數
為粗」,至心很安穩沉定,連
「數」的念頭都沒有。那是由
「數」的功夫,訓練「定」的境
界。「空諸所有」,平時種種執著
都化為烏有,人我是非一概不上心
頭,那是般若空慧的禪境,故數息
便可成就「般若空慧」。再進用
功,空生大覺,覺悟世間一切無
常,而智慧慈悲的福德因緣,於慧
命中常存不失不散。所以我樂於接
受佛法開示的福慧雙修,能獲「常
樂我淨」;不祇今生受用,來生也
擁有善因善果的餘蔭。能夠活活潑
潑、充滿光明磊落的,在無限感恩
與法喜中生活,為自己、為他人不
斷積集善行功德,這就是幸福人生
(出家人則有進一步的解空之境)。
最後,介紹禪門達摩一系的兩則公
案,讓我們領略禪門之風光:
懷海禪師被馬祖以手捏鼻,痛極而
哭......後大悟。
韓文公,一日白師......後三平侍
者敲禪床三下......師用功多年未
得究竟,一日行村舍中,抬頭見磨
坊乃大悟,得箇入處。
大地的仁慈,培植花草樹木;然而
大地要埋藏許多敗葉殘枝,都一樣
的仁慈。
我們放寬尺度來看這世界,一切都
是在過程中。在過成中,所以佛法
說是「未到地」,既然是未到地的
途中,祇有好好的提起腳跟踏前
去,一步一步的走著小心、耐心、
謹慎的行程,終會到達我們所祈願
的寶所。
人生,應該是具理想的繪圖,有理
想而後有目標。有目標示方向、是
行程的指南。我們信佛,信仰人生
光明遠大的皈依,回歸生命圓滿依
止,以堅定的腳步耐力向前行──
何等磊落的襟懷!正是明月當頭,
光輝焯耀。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