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40105_143215.jpg

 

 

保持內心寧靜,過一種更真實的內在生活

 

 

弗洛伊德說:

人生比看上去晦暗、慘澹的表面現象,要豐富的多;

而將生活的表現當作是生活的全部,

這種看法是何等的荒謬與無知。

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在經歷著兩種人生,

在表面的生活之下,

還有一種更深刻、更真實的內在生活,

從根本上支撐著我們,這就是心靈的生活。

心靈的生活,往往決定著表面的生活,

是一種無法壓抑的主導力量。

 

 

因此,保持內心的安寧,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是人生哲學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

也是成就我們人生的基本前提。

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哲人,

從耶穌、釋迦牟尼到蘇格拉底、柏拉圖,

從孔子、老子到聖雄甘地,

雖然他們的學說、主張各有不同,

但是,他們的思想,

都表現出一種崇高的胸懷,那就是人類心靈的寧靜。

 

 

中國古代聖賢身上,大都體現著這種至高無上的寧靜。

老子說,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

他認為至善的人,內心就應該像水一樣,滋養著萬物,

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而老子終生追求的道,

我想,就是一種包涵自然和人內在精神的寧靜。

只有擁有這種寧靜,才能尋得世界的本源;

萬物只有由動而靜,才能達致統一而和諧。

 

 

也許在我們的觀念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不相容的,

一個主張入世,一個則主張出世。

實際上,

他們的思想在精神實質上,卻有著內在驚人的一致。

孔子概括人生的過程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耳順,

最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理解,這就是內心和自然融為一體,

和老子的無為而治,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了。

 

 

美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羅斯李普曼,

一直主張,人類應該回歸心靈的寧靜。

他認為,只有從內心深處,才能解讀人生哲學。

他曾記述自己年輕時的一件事,

一位年老的智者,

讓他列出人生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事物,

當他列出了自己內心所嚮往的所有東西,

愛情、才華、權利、財富和聲望等,

自認為已經囊括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事物。

無疑這是一份完美的人生答案,

但是,智者卻認為還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

 

 

智者說,如果你缺少這一點,

你擁有的所有美好東西,都會變成可怕的痛苦,

成為你整個人生中,難以承受的沉重累贅。

於是,智者將他所有答案劃掉,

然後鄭重其事地寫下了,心如止水。

智者的話語,讓羅斯李普曼懂得,

世界上,能夠擁有健康和名望的人不少,

但是,只有心靈的寧靜,

才是上帝賜予人們的最後恩典,

是上帝之愛的最好顯示,

而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都未必能得到這份厚禮。

 

 

智者的教誨,成了羅斯李普曼一生的座右銘,

也讓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智者,一位牧師和心靈導師。

他以人生的感悟告訴我們,

任何物質財富,也不能換來心靈上的寧靜。

即使沒有充足的物質,甚至沒有健康的體魄,

也能夠長久保持心靈的安詳。

只要內心是安寧的,

再困苦的生活,也阻擋不了追求幸福的樂趣;

而一旦內心充滿不安和躁動,

即使擁有財富和權力,也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

 

 

現代人總是過於注重表面的物質生活,

而忽視內在的心靈生活。

因此,生活變得越來越淺薄,

人性變得越來越僵硬、遲鈍而麻木不仁。

物質上的富足,

並不能掩飾人們心靈上,前所未有的慌亂和空虛。

往往為了填充這種慌亂和空虛,

人們只有以加倍的速度,

以拼命的忙碌,以財富的積累來掩飾。

由此,生命便進入一個巨大的兩難,

要麼被速度累垮,要麼被焦慮擊垮。

 

 

可見,是否有良好的內心生活,

不但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是一種社會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

只有重建個人的心靈世界,才能談得上重建社會。

如果社會的人們都內心失衡,

怎麼可能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呢?

只有保持心靈的寧靜,個人才會安寧,社會才會穩定;

人們內心安寧,是保持社會穩定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而保持社會穩定的平衡力量,就來自人們的內心世界。

 

 

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說,

人們應該在內心中,時時加固靈魂的聖殿。

否則,聖殿將會轟然倒塌,化為灰燼。

只有靈魂保持安寧,我們才能時時加固精神的聖殿。

那麼,怎樣才能使人的心靈保持安寧呢?

有人提出用宗教皈依,來尋求心靈的寄託;

有人企圖尋求心理療治,來祛除心靈的污垢。

雖然我們不否認外在力量的作用,

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內在的心靈交流和自我反省。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也就是說,要學會過一種心靈的生活,

時時和自己對話,反省自己的言行,

傾聽自然在心靈上留下的天籟。

記得一位西方賢哲說過,

沒有自省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因此,古人都特別講究自省,因而活得很安然;

而現代人卻越來越看重自身以外的東西,

於是很浮躁不安。

現代心理學表明,不能保持心靈的寧靜,

就不會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

也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事實上,如果我們向外尋找幸福,也許永遠都找不到。

快樂其實不在別處,

就在我們身上,快樂就是我們自己。

有人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現代人最大的悲劇,

是開著幸福的車子,卻滿世界尋找幸福,

最後把車子都開爆了,卻和幸福擦肩而過。

我很讚賞安詳主義的生活主張,

當一個人內心存有安詳,僅僅從一餐一飲、半絲半縷中,

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否則,即便擁有世界,也可能和幸福無緣。

 

 

當我們處在這個災難重重、危機四伏的世界中,

真正需要保持心理上的波瀾不驚,

只有心靈、精神上寧靜安詳,

才可能幫助我們,抗拒一切外界的混亂和災難。

當然,保持心靈的寧靜,並不是躲進象牙塔裡,

逃避喧囂的現實世界,也不是消極的自我麻醉;

而是在樸素平常的生活中,

甚至在災難面前,也能體會到生命的最大快樂。

20240105_143216.jpg

◎轉貼心靈感悟佳文共賞◎

(此靜思法語每日會自動更換)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整理轉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