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慈濟宗門》

13. 以信會理 回心向大

  

以下為2010年4月27日,大愛電視台首播-- 

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 

內容。

  

恬安澹泊

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

不復得入

是為心靈

最真美善

 

每一天是不是能保持這樣的心態呢?若能這樣 

就是心靈,最真最美最善的世界,這就是清淨 

無染的世界。佛陀成佛之後,就是要趕緊讓大 

家知道--「人人心中就是這片,這麼清淨美 

好,輕安自在的世界。」

  

不過考慮到我們人間眾生,無法體會這麼高深 

奧妙的境界,所以佛陀不得已就施權,以各種 

方法走入人群,向大家說因緣果報。讓眾生明 

瞭,凡夫都是由過去生無量劫等等…不生不滅 

的靈魂,就是我們人人的本性,在這個六道輪 

轉。

  

就是這個心靈的境界不同,人人在累生累世當 

中,不斷造業,在第八業識當中含藏了業因, 

當外境的緣來誘引,讓業因成長,才會受到這 

個業識牽引;所以才會在天堂、人間、地獄、 

餓鬼、畜生當中輪轉,由不得自己。

  

其實我們若能清淨,那就是進入了第九識  

(註:如來藏)了。這就是完全不受污染,是 

最清淨佛性境界。 

 

九識: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

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九、阿摩羅識。

 

不過凡夫要能到這個境界,難!既然第一個時 

刻《華嚴》,考慮到大家無法接受,所以佛陀 

想:「不如這樣,就從因果開始說起。」所以 

他就回歸回來說《阿含》,就是「隱實施 

權」,這就是在佛陀講《阿含》的時刻。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談阿含有十二年的時 

間,華嚴是三、七日,三、七日就是廿一日。 

(註:印度吠陀數學的計算方式,以七日為一 

個進位單位,與現在的十進位所有不同。所以 

三、七日,換算為十進位就是廿一日)

  

《阿含經》,將那個「實」暫時隱下來,以權 

巧方便,應眾生的根機來說話,希望人人能了 

解。不管是因緣果報,或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動 

作,所做的一切如何去歸納,這就是在《阿含 

時》。

  

不過佛陀他希望的,是人人馬上就要進入,這 

種與佛同等心靈的境界。所以他在十二年後, 

慢慢再開始轉方向,就是「次以方等彈斥,以 

般若淘汰」。在《阿含》以前,佛陀初成佛, 

當然他要不斷擴大範圍,和所有的人來講解。 

但是眾生對佛,已經慢慢生起信心,認識了佛 

陀,所以第三個時,就是要講《方等經》。

  

佛講《方等經》的目的,就是已經看到這些人 

信心堅定,應該慢慢要把它轉過來;看到有些 

人也有要求,進展到佛的境界,所以也就大小 

乖兼講。直到看到大家信心堅定了,開始仰慕 

要趣向大乖,已開始會想能成佛更好。

  

若這樣也不能一下子就把小乖放棄。之前說 

過,其實也不是小乖,它是「法歸」--引導 

眾生要如何從源頭指引到目標去,然後再慢慢 

回歸本源來。所以說來,阿含也是一個很重要 

的法!

  

就像你要進去一間房子,一定要從門經過;阿 

含是一個門檻,開始要進來,就要開門。就像 

我們慈濟,就有開四扇門--「合心、和氣、 

互愛、協力」四組。最重要的從協力的第一道 

門,互愛和氣才能合心,這就是要有這個門好 

讓他進來。

  

同樣的《方等》就是讓他們知道,他們都已經 

進來了,這就是以信來會理。開始已經要進 

來,這樣就要再慢慢,大乖小乖合起來一起 

講,所以這叫做《方等時》。這也就是開始要 

引導他,走入菩薩位;從獨善其身開始,要叫 

他開啟大心兼利他人,這就是慢慢要引他,入 

菩薩的位置。

  

這樣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八年的時間,這是佛 

陀應時施教,它是第三時。

  

方等之後,來到般若,感覺大家已經信心堅固 

了,要好好讓他們能無所著,沒有掛礙無所 

著。《般若心經》常在誦「心無罣礙,無罣礙 

故,無有恐怖」。完全把這個「有」攤開來, 

開始就是談空真理,所以這就是《般若時》。

  

「般若時」所說的法,應該叫做「開啟智慧的 

法」,要讓大家能去掉一切所求。因為人生最 

困難的,就是無法放棄自我,無法放棄情欲, 

所以這全都是在凡夫。

  

既然凡夫沈溺在這個情欲等等…的執著,所 

以,佛陀在《阿含時》就對大家說:「情要放 

長情,愛要擴大愛。雖然有情有愛,不過,還 

是要好好結好緣。」這也是《阿含》說過的意 

義。

  

再來到《方等時》開始進一步--「長情就是 

把愛自己的心,愛得開闊去愛別人,這種自己 

自利之後,還要去兼利他人。」在這期間,有 

人就感覺說:「我這樣是在做好事了!我開始 

可以教人,我開始能去淨化人心。」是不是 

呢?

  

但者其實也還是停留在用話說的。其實最好也 

把它放棄,應該「做就對了!」所以你們不要 

想說「做就對了」很困難,這句的道理是這麼 

簡單,它是最簡單,也就是最深奧--「你自 

己要好好付出;付出之後,不要放在心裡,去 

做就絕對沒有錯」,這就是叫做「智慧」。

  

不是叫你說「撥無因果」,不是!也不是說你 

心想成佛,你就撥無一切,這麼全都空了,這 

樣不對。最重要的若處在凡夫身,雖然「顧因 

惜果」,也要知道一念的無明若再生起,同樣 

要再墮落因果。最好你就要修到能超越,超越 

這個六道。

  

意思就是說,不只是六識、七識、八識,不只 

是停止在這個八識中,你應該要再進階到第九 

識,這個佛的心靈世界。所以最重要的,「智 

慧」就是要我們「回心向大」--把我們的心 

轉過來,從只為自己修行,轉而為別人修行。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佛陀,成佛、現相入 

娑婆,其實是為眾生修行,為眾生成佛。」要 

不然佛陀已經超越第八識,進階在第九識了, 

他的心靈世界已經是非常的寧靜,不生不滅, 

沒有什麼樣的境界能夠動搖。但是,只是一念 

愛,無限的慈悲,無法棄捨眾生,不忍心眾 

受苦,所以他回歸娑婆,現八相成道。

  

這就是要讓我們人說:「有一位太子,小時候 

很聰明,長大後,他為了追求真理出家去…在 

這個修行的過程,一直到開悟、成佛、說法, 

一直到同樣會老,一樣會入涅槃。」

  

佛陀就是以這種八相來人間,現相來度眾生, 

走入人群中,好好來教育、來帶,帶到這個因 

緣差不多成熟,佛陀就又要說了:「我們要放 

棄自我、小愛的執著,要回心向大。」不過我 

們眾生的執情無法頓泯,我們人一直以來就是 

都有執著,人人那個我見,哪怕他如何修行, 

都是還有微分的我執在,所以,佛陀希望連這 

個微分的執著,也要把它放棄,心靈才能?清 

淨。

  

你們會說:「那是不是將來什麼事情都不要理 

了呢?」不是,還要更認真做,做了之後就是 

心無掛礙;選擇對的要趕緊做,這叫做「智 

慧」。

  

就好像之前《靜思晨語。法華經序。八相成 

道》說的:「佛生下來時,腳踏蓮花。」那就 

是要跟我們說,要向前前進,腳踏蓮花這是一 

個形容,出污泥而不染。這就是表示我們的心 

境,雖然在這個濁世裡,不過我們的心境,不 

能被這個濁世,所有的污濁來染著我們的心, 

這才是真正「回心向大」。既然是大,心如虛 

空,還有什麼會染著到呢?

  

所以到《方等時》,雖然同樣眾生還有染著, 

雖然心已經發大心了;不過,那個染著的心還 

有。所以佛陀就開始說《般若》。「般若」就 

是「智慧」,這個智慧至高無上,無法去翻 

譯;其實光是「智慧」實在是翻譯不出,「般 

若」的真意,因為它的境界含容太大,所以譯 

經的時候,就還是留著「般若」,因為它的含 

意太大。不過,以我們人間要來形容,總是要 

我們聽得懂的話,所以就是用「智慧」。

  

所以「般若」就是「大智慧」;大智慧者就是 

要放空我們的心,才不會受到這個人間事事物 

物,囤積在內心。若充滿在內心當中,那就是 

在第八識中填滿了業種那個藏識中,這樣要離 

開六道就難了!永遠我們就是由不得自己。

  

所以談「般若」叫做「空慧」,這種空慧就是 

要「空掉了一切是非計較」。

  

這樣要講多久?二十二年。所以說佛陀過去的 

四十幾年間,就是設方便法。他談「真空」還 

有「妙有」,這個「妙有真空」,我們必定要 

去體會。

  

這四十二年來說小乘法,說《方等經》說《般 

若經》,莫非就是要把他引入佛陀心靈的世 

界。所以若是在《阿含》或是《方》,還有 

「有」,都是在談「有」;來到般若就說 

「空」。

  

無論是談真、說空、東語、西話,無不都是要 

來循循善誘所有的眾生,能讓他們同一條路。 

所以歸途無二路,就是只有一條才能回歸到佛 

的本性。

  

所以一直到現在--「直至今時,根機緣境成 

熟,靈山高會來到」這個時候,也就是自佛陀 

開悟成佛的四十多年後;從佛陀開始慢慢設 

法,要讓他們入佛的境界--就是要行過菩薩 

道這條路,開闢要到佛的境界這條路。

  

所以在這個靈山,靈山這個會就是靈鷲山,佛 

說《法華經》的地方,就是人天百萬,三乘賢 

聖聚會一處。《法華經》裡,我們就已經一直 

看到了,過去的諸佛也一直現前。所以一直到 

法華會時,他就是要直指人心了--「要見性 

成佛,所以就要行菩薩道!」

  

《法華經》是談圓融,是圓的教。無論是方 

等、般若,一直來到法華,就是一個很圓融的 

法,無非都是要先讓大家信心已經建立了,接 

下來就要開始「回小向大」了。所以,當大家 

的發心差不多一樣整齊,就可以開始講《法華 

經》。

  

《法華經》談幾年?七年!七年的《法華 

經》。

  

所以四十二年後,「正直捨方便」--方便法 

就是要捨掉,專注於講法華。

  

這樣夠不夠?還不夠,因為佛陀已經年老了, 

時已經快到了。不過,芸芸眾生,還是無法真 

實來接受。所以後來,佛陀還要再說《涅 

槃》,這就是已經快要取入滅之前。

  

各位,我們要知道,這個心靈的境界,實在是 

很簡單。光是一個「恬安澹泊」,就能夠給我 

們一個「無為無欲」,不要再「顛倒亂想」 

了!顛倒亂想不要侵入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 

的心靈,是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

  

佛陀莫非就是要把他的心境,完全說給大家 

聽;讓大家空掉了那個第八識、藏識都清淨 

掉,回歸到清淨本性第九識。佛陀實在是用心 

良苦,不知我們大家能否了解?所以請大家, 

進入心靈清淨的境界。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