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 證嚴上人靜思語錄~~~
【痛苦的根源】凡夫的愛欲及渴望永無止境。
不斷地追求物質享受與聲色逸樂,有如洶渙的
波濤,一波未平!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愛河千尺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
不得是苦;求得之後仍不滿足,禁不起愛欲的
鼓動及外界的誘惑,繼續永無盡期地渴求,以
致人生痛苦耐!
【建立家庭倫理】臺灣的離婚率不斷逐年攀
升,衍生不少社會問題。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
身建立正常的家庭倫理,再去影響其他的家
庭。
【愛其所愛】在感情發生問題時,要以大愛之
心愛其所愛;也要退一步,用寬廣的心接受眼
前呈現的一切,這才是有智慧的愛。
【愛人與被愛】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
這分愛必須「清淨無雜染」--付出者無所
求,接受者不貪婪;施與受者都無煩惱,彼此
皆自在。
【無色彩的愛】無色彩的愛--「時」不計長
短,「地」不分遠近,「人」不分宗教與種
族,只要有苦難,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
到,都應盡量去付出,決無希求回報的心念。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淨真愛。
【說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
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
看、少說話、多做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
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禪、
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
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從自我做起】想擁有一個清淨的社會並不
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
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
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
樣的,嚮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
學習做菩薩。
【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
積而成,並抱持恆久心,於平常的言行舉止中
不離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修德。
【知羞恥】一個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不
做喪理敗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慚
愧心,知羞恥。
【誠於內,形於外】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
應是在誠於內,而形之於外。待人接物、言談
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
【救世先救心】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誠則身
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
始做起,然後再以一個和睦家庭去教化、影響
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詳和樂。
【深思熟慮每包話】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
話,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合情、合
理、合法?是否利益眾生,開導人心,使人開
解煩惱?
【問心無愧】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
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
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
步。
【人群磨練】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
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
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最堅強的人】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
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
天下大事。
【不毀謗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
人;時時刻刻培養善根(智慧)、慈悲(福
德),絕對不侵犯、毀謗他人,尤其不侵犯、
毀謗同道者。
【不傷害別人】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
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
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彼此感恩、行善】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
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
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
恩。
【個人是社會的起源】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
育,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
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
能漸上軌道。
【何謂修行?】所謂修行,即「修」心養性,
端正「行」為,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如修學
而不精進,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
心無漸愧者,行為必然不端,遑論修心養性?
【福至心靈】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是謂
「福至心靈」。
【不要小心眼】為人處事要小心、細心,但不
要「小心眼」。
【步入解脫門】~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
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
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
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時時尊重他人】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
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須先從
「隨時隨地尊重他人」的基礎做起。
【練心】人生在世,常會接觸複雜的人事;所
謂「修行」,就是要藉複雜的「人與事」來練
心。
【不散播是非】無意間的散播是非,雖然沒有
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與形
象,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
【啟發自我覺性】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
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以眾人為重】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
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
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
真正學佛的精神。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
志。
【放棄憂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
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
淵。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