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慈濟 證嚴上人靜思語錄~~~

 

 

【不談神通怪力】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

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

重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

準,引導眾走善道。

 

【修學三要】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

--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

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

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同參】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

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

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聖人無夢】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

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

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

活。

 

【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鳥過白

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跡,水面無痕;

不為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三學】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

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

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

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四重德行】修行者為完成「德行」,日常生

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

厚重」。

「言重」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

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

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

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

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

而不孟」,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

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

心,樂於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

歡喜」。

 

 

【善用錢財】錢會害人,但是錢也會救人。我

 

們要好好利用錢去救人,不要被錢所利用。有

 

錢有勢的人,若不知節制欲望則煩惱無量;若

 

不將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虛無所依止且

 

苦患無量。

 

【財欲是禍水】世間人為了財物,造作無量罪

業,所以有句話說:「財欲是禍水。」學佛應

認清:世間財物只是給予人們資生而非典藏,

要能提起慈悲心、歡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捨

布施。

 

【理財四分法】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

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

女,三、四分之一用於家庭,四、四分之一投

入社會公益事業。

 

【坦誠相待】多數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對人

都不坦誠,諂曲逢迎、處處巴結;人若不能坦

誠相待,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想去除這些痛

苦,就必須把得失心轉為誠實心,坦然地取諸

社會並用諸社會--從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

財,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

坦坦蕩蕩,不是更快樂而自在嗎?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錢財,若捨

不得用而存在金庫做守財奴,就與窮人沒有兩

樣;但是如果用得不當也會有害身心,甚至禍

國殃民。若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則是修福積

德的大好機會。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

時,近火雖可取暖,但太靠近卻很危險;若看

不開、放不下,猶如手拿燒紅熱鐵,必然被燙

傷。世間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來很美,喝起

來也很清涼,但握久了手也會凍傷。眾生顛

倒,明知財物、名利傷人身心,卻仍甘於被傷

害。

 

【培養慈悲】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慈悲心。

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反省過失】常能反省自己而無過失,即得解

脫自在。

 

【拜佛要學佛】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

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做好人間事】學佛的人,應正視「生」與

「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

和樂,社會安寧。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災人

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端正見解】端正自我的見解,需用正確的理

智、思想透視人生無常的道理。不管是貧、是

富,也不管人間物質的貴賤增減都沒有得失

心,皆能安然自在,這就是「學佛的正見」。

 

【用佛心看人】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

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

人,人人都是佛。

 

【天天潔淨心地】過年前,人人會將屋子內外

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

壞的淘汱掉,讓心地天天清新潔淨。而學佛的

人,更要心如過年一樣,日日除舊布新。

 

【受法】聽法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謂之「受法」。

 

【愛心是福種】佛教談因果福報,但並非有錢

才能造福;若能時體念佛心、觀照自己,並以

一分親切愛心去關懷別人,這分愛心便是造福

的種子。

 

【啟發自我】人若能啟發自我的本性與天職,

自然做任何事都會覺得輕鬆而無怨言。

 

【人心與佛性】心與性是一樣的,於佛稱為

「性」,於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

「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

「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

是水「以外的東西」。

 

【化解煩惱】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以

及善解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

 

【何謂功德無量?】佛教徒常說「功德無

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

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

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力德無量」。

 

【時間累積功德】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

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

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

「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注重實行】學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論、學

問,還要能身體力行。

 

【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尋求一生的清

閒,就無法延續自己的慧命。

 

【選擇要正確】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

確;若朝三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將永遠停留

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道心不可斷】學佛者,道心不可斷。道心

斷,明燈暗;明燈暗,智慧失,就會招來障礙

道業的因。修行人當看好心念,莫讓外境滅了

心中的明燈。

 

【為需要的人付出】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擁

有一分功能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修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蘊璞小院 的頭像
    蘊璞小院

    蘊璞小院的部落格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