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人群 互為貴人
◎證嚴上人主講◎
講於二O一三年八月一日至二十日 編輯部整理
「富」不一定就「貴」,
心不滿足,擁有再多仍感匱乏,
無法與人分享,是真正的貧窮。
心能知足,富有愛心且歡喜付出,
甘願做苦難人的貴人,
才是真正的「富貴」。
今夏北半球高溫,非洲撒哈拉沙漠焚風吹向歐
洲,氣溫較往年高出攝氏七、八度;大陸多個
城市熱如火爐,甘肅更是乾旱到無法播種農作
物。
臺灣也是,八月臺北出現攝氏三十九點三度高
溫,破氣象站百年紀錄。熱浪好比煮日煎沙,
即使如此,農曆七月慈濟志工依舊在街頭巷尾
宣導「普度」不要燒紙錢——減少砍樹製紙、
焚燒製造二氧化碳且污染空氣,避免溫度更加
升高。
華人訛傳農曆七月是「鬼月」,繪聲繪影「鬼
門開」,故諸事不宜,要祭祀普度「好兄
弟」,以免孤魂野鬼來作亂。
因此每年此時為了「普度」,市場雞鴨腳被人
綁住,倒懸著提回家宰殺。看牠們聲聲哀號、
痛苦難耐,實在令人不忍。
空中飛鳥、水中游魚,各有生態;尊重生命、
愛護生靈,讓萬物安於各自的生態,這分虔誠
心,才能讓天地平安。濫殺生靈將屍體擺上桌
祭祀,不但無法趨吉避凶,更造殺業。
其實,農曆七月在佛教來說,是「吉祥月」、
「歡喜月」,也是「孝親月」。
佛陀時代,印度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
五日是雨季,蚊蚋滋生、毒蟲猛獸頻繁出沒,
僧眾赤腳行走叢林蔓草間,難免傷及蟲蟻或受
蛇、蟲叮咬;因此佛陀制定每年此時「結夏安
居」,僧眾無須外出托缽,專心聽佛說法、精
進勤修,由在家居士供養。
七月十五日「解夏」,佛陀聽到弟子們分享這
三個月間聞法修行所得,十分歡喜。而目犍連
尊者為救拔墮落餓鬼道的母親,在此日舉辦
「盂蘭盆會」供養同修者;會合大眾清淨戒
德,不只救拔了母親,也解救了惡道中所有受
倒懸之苦的生靈。
因此,農曆七月舉辦「盂蘭盆會」,是為了
「救倒懸」;千萬不要迷信,大肆宰殺牲畜祭
祀,陷無數生靈於倒懸之苦。這實在是顛倒。
心疑生怪,心安自在;迷信會使人誤入歧途,
要提升智慧的信仰。因緣果報,真實不虛,種
善因方能獲致善果;以戒慎虔誠的心造福德、
與眾生結善緣,自然日日事事吉祥。
●
為了倡導「七月吉祥月」觀念,慈濟人在全臺
藉由祈福會、佛典歌仔戲、演繹《父母恩重難
報經》,呈現齋戒護生、孝道人倫的精神。
演繹者至少要茹素一百零八天,用清淨虔誠的
心深入了解經文,再把內心體悟用肢體表達出
來。所以,舞臺上不是演員,是說經人、說法
人;舞臺下觀眾不是看戲,而是讀經、聽經。
臺中場次《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演繹
中,有五代同堂,也有剛結婚的新人同臺,合
和互協演繹經典。看到實業家演繹子女忙於事
業,對父母冷漠不敬的忤逆態度,而年邁雙親
仍無怨無悔,愛子深切的神情,讓人不捨。
無論演繹者或觀眾,人人自我反省,有沒有以
同樣的態度對待長輩?更自我警惕切莫「子欲
養、親不待」。也進一步了解,把自己的身心
照顧好、人生方向沒有偏差,讓父母安心,就
是最好的孝親禮物。
「感恩心」要綿綿長長——不只感恩累生累世
的父母,也要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人人
順人倫而行,心理與道理會合,自然能破除無
明邪妄;無憂無懼,才是輕安自在的有福人
生。
「貧」與「貪」只差一點,
心永不滿足,
貧而貪、貪而貧,
是人生真正的苦。
南半球進入冬天,非洲各國慈濟志工正展開冬
令發放。莫三比克、史瓦濟蘭本土志工在發放
圓滿後,千里迢迢到南非「取經」,向協助他
們展開慈善腳步的南非菩薩們學習。
南非一粒粒善種子,就像「黑珍珠」一樣閃閃
發光,菩提樹果實纍纍,愛的能量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除了照顧本地人,也跨國培訓,帶
動史瓦濟蘭、莫三比克的貧苦人啟發心靈財
富,成為「貧中之富」的本土志工。
南非志工帶著莫三比克、史瓦濟蘭志工下鄉訪
視,沿途所見盡是貧病與老殘,甚至全家生病
無法照顧彼此;每家故事不同,但苦難相同。
志工們為睡在垃圾堆的老阿嬤清理環境、沐浴
淨身,為智能障礙的少女整理儀容……幫助這
些苦難人身心輕安。
有志工說:「我和老阿嬤差不多貧窮,但是她
生病、我健康,我比她有福;所以要把握這分
福,去幫助更多人。」另一位志工說:「來到
南非,看到許多人因為暴力事件而受槍傷、殘
廢甚至橫死;我感恩莫三比克雖然窮,但社會
很安定。」
這群黑菩薩本身很貧窮,但他們視天下眾生的
苦難與己息息相關,見苦知福、甘願付出;雖
然自身苦境依舊,但心境不同了——富有無量
大愛,能幫助無數苦難人離苦得樂;真正是
「由貧轉富」。
「富」不一定就「貴」。雖缺乏有形的財富,
但富有無形的愛心,能做無數苦難人生命中的
貴人、做呵護大地的貴人,才是真正的「富
貴」。
「貧」與「貪」的字形只差一點,也只在一念
之間——富有的人如果心不滿足,擁有再多的
物資仍感欠缺,無法與人分享;「貧而貪」、
「貪而貧」糾結在一起,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
苦。
在非洲,貧窮是如此普遍,慈濟物資有限,卻
能安撫無數人的善念。發放時,物資擺放整
齊,志工態度恭敬,以輕聲柔語、真誠笑容相
對;接受的人歡喜感恩、以禮回報,付出的人
善念增長,相互啟發,這就是互為貴人!
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
做「不請之師」,
彼此勉勵往正向精進,
就是「度眾生」。
一九八九年,臺灣慈濟志工葉慈靖到馬來西亞
工作,感受到當地人純樸善良,也發現許多貧
病苦難人需要幫助,這第一顆種子就此啟動了
志業,一九九三年,檳城慈濟聯絡處成立。
二十年後的現在,北馬超過五百位授證的慈濟
委員、慈誠隊員,已經是「千手千眼觀音」
了;這群人間菩薩在過去的歲月中,照顧了二
十六萬六千多戶次窮困家庭。
起於一念心,經過時間累積、力量合成,匯聚
成一股愛的能量,振作起無數沈迷的心、扶起
眾多貧苦無力的人,甚至引導他們再去幫助別
人,形成「善的互動」、「愛的循環」;實在
令人感動。
今年六月董事會中,聽到馬來西亞的慈濟會員
約六十萬人,我期許他們「全馬聯愛鋪滿
地」,招募一百萬位會員。他們回去之後,合
和互協推動「百萬好菩薩」。
吉隆坡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六歲的黃煒軒,有次
跟媽媽逛街,聽到店家介紹:「這個皮包是小
牛皮做的,是真皮。」他趕緊拉住媽媽說不可
以買,「牛的皮剝起來做包包,牛會痛痛。」
媽媽聽孩子的話,從此不再購買真皮用品。
煒軒聽到「百萬好菩薩」運動——每人發一念
心,不只自己做好事還要勸人做;他很有同
感,先是把自己平日存的撲滿捐出,放學後還
到外婆的公司勸募愛心。
媽媽看到他被人拒絕,很不捨,問他會失望、
難過嗎?他說:「不會,因為後面還有很多好
人在排隊。」他鍥而不捨地繼續勸募,一週就
募到了二十一位好菩薩。
得到了法,不只是「我知道了」,還能讓「善
法如水循環」,在人群中布善種子,不受風雨
烈日的影響而退失付出的心念;愈發心、愈不
怕辛苦,所收穫的成果愈豐碩。
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做「不請之師」,彼此
勉勵往正確方向精進,這就是「度眾生」。連
幼童都能發心立願,用感恩、尊重、愛度人;
相信人人只要有心,也可以克服困難,廣度眾
生。當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菩薩,日日做好
事,人間就是淨土。
●
清淨如水的「法」雖然入心,但若沒有用功
夫,無法洗淨髒污,習氣依舊在,就叫做
「漏」。
如何讓法不漏失?戒、定、慧,就是「三無漏
學」。
「戒」是防非止惡,要預防惡念入心、停止錯
誤的行為;明明知道不對卻去做,後悔就太遲
了。
心中無戒,絕對無法「定」,持戒能安定心
靈,使雜念不生、惡念不起;行為沒有錯誤,
就會心安理得。就像平靜無波的水面,即使夜
晚也能映照天上的星月;有戒、有定,則心如
明鏡,能辨是非——「對」的事,做就對了;
「不對」的事,謹慎不犯錯;一切境界明朗現
前,就是「智慧」。
人人本具清淨光明的佛性,如果任由無明障
蔽,以習性、習氣待人接物,不只擾亂己心,
還會障礙別人。
被驕慢、瞋恚等習氣障蔽,與人共事時,容易
看事情不順眼、聽聲音不順心。受人我是非擾
動,讓煩惱層層疊疊,就像塵沙滿天飛揚迷濛
雙眼,看不清境界。反之,若人人修養自我,
時時戒護己心,合起來就會是很美的團體。
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每個人的經都不好念;
但「旁觀者清」,投入芸芸眾生中體會無量
苦、無量相,自然能「經一事,長一智」。
減一分煩惱,就長一分智慧。心境清澄,持
戒、修定,就能生智慧。請大家多用心!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
|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