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曉雲法師法語~~~~~

 

禪法修習

 

禪門自謂:乾坤坐斷,遍觀法界。

故《永嘉禪師證道歌》云:「行江

海,踏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

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

干。」一、究竟「禪」要怎麼樣

參?何以要參?二、為何學禪一定

要先修習靜坐?靜坐與參禪有何關

係?三、又小止觀所修之數息,與

「般若禪」有如何的關連?這些相

關性,希望簡要的為大家介紹。讓

我們發心學佛,與發心擁護佛教事

業發展的善信居士,能對靜坐修習

禪行,不祇知道學習安靜的受用,

同時也對佛門極重要的禪法風規及

其風采人物,有概念性的認識。略

釋以上三點如后:

 

第一「禪」是直指吾人心性之道。

「明心見性」是參透了我們的心是

千變萬化,如狂猿走馬、善惡混

雜,所以造成許多人喜怒無常、感

情脆弱,形成個性乖張,造成負因

果,不能成就福慧圓滿的人生。佛

陀教我們許多禪法、修攝散亂心,

明了佛性常住真心,定慧莊嚴,於

是見了本有佛性。因不易進入,故

云參、參鑽.......。

 

第二是「靜坐」與「參禪」。「靜

坐」又名「坐禪」,有些人見人靜

坐,就說參禪打坐(靜坐又可稱打

坐)這都是一貫相通的義理。因參

禪是表禪定的功夫,講過關,禪門

有過三關(所以禪堂方丈那枝香板

有三畫,是表過三關的意思)的術

語。三關暫且不談,先談「靜

坐」;「打坐」、「坐禪」原是一

種意思,但都有三種境界。「靜

坐」是四肢修結(故謂結跏跌坐),

心亦不東西亂想,結歸一念用功

(如數息一念等),一切內外都寧

靜。從靜到淨,是禪的境界(宋朝

大珠禪師謂:心無妄念是禪),故

可稱為「坐禪」。若修禪工夫能靜

到淨,當然也可用功「參」了(參

是不易進入而用力鑽,便可得入,

如堅固的牆要鑽入一口釘也要用力

啊)!但不具真功夫,則不易透參

禪之境。至如打坐,是打七,打第

七「末那識」,故云打坐(靜靜內

功與第七識打仗)。

 

第三是「數息」與「般若禪」之關

連。數,一念專誠地在數出入息,

沒有絲毫雜亂的妄想,數至「以數

為粗」,至心很安穩沉定,連

「數」的念頭都沒有。那是由

「數」的功夫,訓練「定」的境

界。「空諸所有」,平時種種執著

都化為烏有,人我是非一概不上心

頭,那是般若空慧的禪境,故數息

便可成就「般若空慧」。再進用

功,空生大覺,覺悟世間一切無

常,而智慧慈悲的福德因緣,於慧

命中常存不失不散。所以我樂於接

受佛法開示的福慧雙修,能獲「常

樂我淨」;不祇今生受用,來生也

擁有善因善果的餘蔭。能夠活活潑

潑、充滿光明磊落的,在無限感恩

與法喜中生活,為自己、為他人不

斷積集善行功德,這就是幸福人生

(出家人則有進一步的解空之境)。

 

最後,介紹禪門達摩一系的兩則公

案,讓我們領略禪門之風光:

懷海禪師被馬祖以手捏鼻,痛極而

哭......後大悟。

 

韓文公,一日白師......後三平侍

者敲禪床三下......師用功多年未

得究竟,一日行村舍中,抬頭見磨

坊乃大悟,得箇入處。

 

大地的仁慈,培植花草樹木;然而

大地要埋藏許多敗葉殘枝,都一樣

的仁慈。

 

我們放寬尺度來看這世界,一切都

是在過程中。在過成中,所以佛法

說是「未到地」,既然是未到地的

途中,祇有好好的提起腳跟踏前

去,一步一步的走著小心、耐心、

謹慎的行程,終會到達我們所祈願

的寶所。

 

人生,應該是具理想的繪圖,有理

想而後有目標。有目標示方向、是

行程的指南。我們信佛,信仰人生

光明遠大的皈依,回歸生命圓滿依

止,以堅定的腳步耐力向前行──

何等磊落的襟懷!正是明月當頭,

光輝焯耀。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