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029.jpg  

 

除雜草,播善種

 

◎證嚴上人開示◎

 

因緣果報,謹慎造作

 

桃竹地區慈誠委員幹部精進研習圓緣,上人開

示時,以美國楊凱丞、花蓮慈濟小學葉承恩兩

位小朋友為例,肯定他們童稚之齡就有緣接觸

慈濟、吸收佛法,且以清淨智慧、勇猛道心,

發願幫「師公」傳法;致勉大眾要自我警惕,

心開意解,將法理吸收入心。

 

「日常生活的種種造作,是『因、果同時』

—把握一念善『因』,對人說好話、與人結

好『緣』,讓人受到好話的影響、轉變心境,

就有好『果』。」

 

上人教眾相信「因、緣、果、報」。「因、緣

、果,隨著每一時刻的心念、行為而產生,所

做的一切都會成為業力的種子,收藏在第八意

識;故不可不慎。」

 

一般人生活範圍、日日關注的人事物,多只局

限在自己與家人。上人勉眾,既已發心修行,

也難得有緣同行菩薩道,要照顧好這一念心,

開闊眼光與心量,造福同時也要修自身。

 

「凡夫久受惡習熏染,雖有福學善法,壞習氣

仍然無法去除,實在可惜;心地雜草不除,善

種子無法入心。只對做好事有興趣∣∣只造福

、不增慧;法不能入心,將來也缺乏得度的因

緣。走入慈濟,看盡人間事相,將世間相與佛

法相互印證,即能深有體悟。」

 

上人指出,念佛,就少說壞話;且「阿彌陀佛」

佛號有「無量光」、「無量壽」的意義,時時

念佛,就是時時自我祝福也祝福別人。但是,

「只是口中唸,壞習氣沒有真正盡除,一旦境

界現前,仍會起瞋心、發惡口,再度造作惡因

、惡緣、惡果。」

 

有些人雖然生活富裕,但貪欲深重、無明未了

,所以貢高我慢。「一邊享福報、一邊造業;

既不能自度,亦不能受度,是有福無慧的人生

。」

 

上人勉眾身體力行佛法,菩薩道上不斷累積福

慧因緣。「在人間行菩薩道、在人群中體悟道

理,也才能在人間成佛。」

  

鋪人間路,接菩提道

  

一位志工感嘆法親身患惡疾、年紀輕輕即往生

;疑惑為何已經在行善、造福,卻英年早逝?

 

上人開導,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緣走入慈濟、

得到眾多法親關懷與照料,人生最後仍能維持

清淨心念,要為他慶幸。

 

「慈濟人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得以見到各形

各色的人生苦相,從苦相中自我警惕,心靈維

持清淨,待人處事不與人結怨結仇,將來就能

帶著清淨種子到下一生,精進修行,不再受複

雜的情仇糾纏、不由自主造業、再受苦報。這

就是好報、善報。」

 

「靜思法脈如淨水,滋潤慧命善種子」,上人

表示,要引法水滋潤心田,讓慧命持續增長;

「慈濟宗門如大地,山高地厚蘊寶藏」,唯有

入人群,才能得無盡寶藏。

 

「先做好人,才能做菩薩。道心堅定,就能在

人群中閱讀一部部人生大藏經,不受人間的煩

惱無明污染;人間的福緣鋪得好,自然能接上

菩提道。」

 

上人期勉,要聽經聞法,還要為自己鋪平人間

路——開口動舌說好話,舉手投足做好事;結

人間緣、造人間福,則慧命日日增長。

  

立信入法,人間修行

  

「就像往地面丟球,球丟得愈用力,彈得愈高

;若在地上鋪柔軟棉被,球丟下去,會穩穩留

在棉被上。」

 

與清修士座談,上人強調,修行沒有捷徑,切

莫急於證果得道,反致偏差;應以單純心體會

佛法,堅定志向、踏實修行。

 

以自身修行為例,上人憶述,二十一歲那年養

父往生,體會到人生無常,到寺院做佛事,「

一部《梁皇寶懺》,讓我體會人生的一切境遇

,皆是因、緣、果、報。」

 

當時上人家住豐原,每天騎腳踏車到慈雲寺親

近佛法。曾問住持修道法師,什麼樣的女人最

幸福?法師答:「提菜籃的女人最幸福。」年

輕的她不服氣,認為人生價值不能以掌握一個

小家庭的經濟大權為自我滿足;遂與法師論辯

:「女人也可以做大丈夫,擔挑天下事!」也

在那一刻,奠定了修行的道心。

 

出家之路歷經波折,二十三歲離家來到東臺灣

,在花東縱谷流浪兩年、吃盡苦頭,終於落腳

花蓮、現出家相。二十六歲皈依、受戒之後,

在小木屋閉門苦修,日日抄經、拜經、供佛,

優游經藏法海。內心平靜,外境卻不平靜;受

人間風雨所擾,不得已離開小木屋,到慈善寺

講經,無意間觸犯禁忌又離開……

 

在人群中,上人體會到,人心觀念打不開,有

你我之分,故無法包容。「面對人間的風風雨

雨,我內心平靜;不罣礙他人待我如何,但自

我堅持不做不被歡迎的事。」

 

佛典經文皆言救濟眾生,但有些人即使念經、

讀經,還是各有執著,心中充滿貪、瞋、癡、

、疑等煩惱。上人深自警惕:「若連自己的

心都無法救助,遑論救濟眾生?所以我認為,

只是讀誦、解說經文,無法真正體會佛理;修

行要深入人群、體會人心,透過人、事、物的

世間法印證佛法,達致人圓、事圓、理就圓

。」

 

皈依時領受師父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

生」六字法囑,五十多年來,上人一路力行迄

今;雖然推動志業的過程歷經波折,仍維持平

靜、平常心。

 

「我從來沒有想要如何達到目的,只是天天照

顧好這一念心。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目標

在哪裏,而且說出來就要做得到。」

 

上人引《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教

眾:「少了一分『信』——對己無信、對人無

信,人生還有何可為?要立信,就要深入法

。」

 

就像平時看不見空氣中的水分,但是它確實存

在,是世間萬物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寶。上

人教導,一切有為法,都是從「無為法」——

本來存在的真理所衍生;道理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確實存在。

 

「法就是方法,存在你我面前,離我們不遠;

離我們遙遠的,反而是自己的心。」上人例舉

《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恭敬

拜,不敢輕慢,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未

來佛。若能將經文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

心對待人人,如此即是佛法。

 

就如從各國慈濟人就地付出的過程,得見人間

苦相,亦可從中探討「苦、集、滅、道」、印

證「因、緣、果、報」的道理。上人言,人

間事即是有作為的法,做對了,即能有益社會

人群。

 

「在慈濟要學的法,絕不是騰雲駕霧的法,也

不是無中生有的法;真實妙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

 

上人期待人人聞法入心,將佛法運用於待人處

事中,讓人人了解、力行。 

 

把握初心,珍惜因緣

  

何謂「信根」?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發揮「信

」?

 

上人開示:「直心是道場。發心後就要起步邁

進,莫因學識高、想法複雜而自我阻礙。若總

是將很簡單的事情,愈想愈複雜,懷疑自己、

懷疑環境,雜念紛紛,心靈煩惱將特別多。心

定下來,才能穩固信根。」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以淤泥為養分,成長、開

花、結果;更進一步莊嚴、淨化污濁的環境。

上人以此教眾,把握當下,遠離顛倒妄想,扎

實明白人間道理、做該做的事,莫在境界中打

轉。

 

「要培養這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在人群中用

心修行、體會善法;將複雜的人事,化成增長

慧命的養分。」

 

上人言,這一生走來,天天都忙。「每天都有

看不完的人間事、慈濟事;我沒有太多的時間

鑽研佛法,只是鑽入人間,奉持『為佛教,為

眾生』這六個字。每一件慈濟事對我來說,都

非常重要,都如同在為我充電一般;佛法道理

就在人間事相之中。」

 

修學佛法沒有速成班,上人強調:「把握住最

初的一念心、珍惜細如微末的因緣,認知方向

、建立信心,持續精進,就不會偏差。反之,

法不入心,就像水流過水管,法脈淨水將無法

常存於心。」

 

人生種種境界都是隨業受報,由不得自己。上

人表示,佛陀早已用自己的修行歷程示眾,學

佛直到成道要歷經很長久的時間。「但只要發

恆久心,即能有大成就。修行最難的就是安住

自我一念心;心定,則一生都很穩定。」 

 

借力使力,與法印心 

 

佛陀說法,是為救度眾生;慈濟人志為菩薩,

也是要救拔人間之苦。上人勉眾:「唯有活生

生的人間菩薩,才能伸手救拔人間苦。既立志

為天下人做天下事,就要借力使力,會合很多

人的力量,拯救蒼生。」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人教

導,「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要以

智慧與人互動,因人、因時、因地,應其所需

,引法入人心。「藉著救助苦難而淨化人心,

藉著淨化人心發揮無量無邊力量,這就是『神

通力』。」

 

上人言,每天面對龐雜的人與事,壓力很大;

但是有機會付出,這一天的生命就有價值,所

以天天自勉把握當下、實在修行,充分發揮生

命價值。

 

「即使鎮日都在小小的空間裏,行動不自由,

但是我的心境天寬地闊,把握當下,與法印心

。」上人期許清修士能提起「覺有情」,與師

父共同擔挑天下事。

 

「莫離開現實、妄想橫生,以致心態偏差。時

時調適心態,事過就將煩憂心放下,盡力做好

該做的事,即能無路不通、無事不達。」


              祝福吉祥 蘊璞小院恭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修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蘊璞小院 的頭像
    蘊璞小院

    蘊璞小院的部落格

    蘊璞小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